精美葬品,折射墓主身前奢華。
由于置身山崖之中無人知曉,滿城漢墓在兩千多年的日月輪回中竟未被盜,被歲月塵封的所有隨葬品都原封不動地保存了下來。兩座墓共出土隨葬器物近萬件,可分為陶器、銅器、鐵器、金銀器、玉石器、漆器、紡織品以及車馬、俑、錢幣等類。陶器的數量最多,銅器次之。這些隨葬品涵蓋了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們了解漢代物質文化的絕好資料,
兩座墓中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銅器,除前面所說的“長信宮燈”外,還有錯金博山爐、錯金銀鳥篆文壺和鎏金銀鑲嵌乳丁紋壺等,都是漢代銅器中難得的藝術瑰寶。

錯金銀鳥篆文壺 乍看之下,它與一般的漢代銅壺沒有區別,然而細細觀看,卻發現壺身表面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錯金銀細線紋飾。這些紋飾可不是無規律分布的,它們是一個個“鳥篆書”文字。鳥篆書是古代的藝術字,由筆畫復雜的篆書體演化而成,在普通人的眼里,這些鳥篆書文字簡直如同“天書”一般。文字的大意是祝使用銅壺的人胃口好、身體健康,如“口味,充閏血膚,延壽卻病”。
錯金云紋博山爐 爐身上部和爐蓋鑄出層巒疊幛的群山,山間點綴以獵人和野獸,刻畫出秀麗的自然山景和生意盎然的狩獵場面。全器飾以流暢的錯金花紋,色彩絢麗。所用金絲有粗有細,細的如同毫發。這尊博山爐的制造技術之高超,制作工藝之精湛,外觀之華美,遠遠超過一般常見的博山爐,是漢代能工巧匠的杰作。博山爐的用途是燃香,“博山”是神話傳說中的仙山。當香煙通過蓋上的孔裊裊升起、彌漫入空氣中時,人們的心境仿佛也跟隨縹緲煙霧進入了神仙的洞府……
朱雀銜環銅杯 出土于竇綰墓,是一件精美絕倫的銅器,其造型非常罕見:一只展翅欲飛的朱雀矗立于兩個高腳杯之間的獸背上,其喙銜可自由蕩動的玉環。器表通體錯金,并鑲嵌綠松石。這種造型夸張、充滿想象力的器物,充分體現了漢代人浪漫、大氣的性格特征。根據出土時高腳杯內殘存有紅色痕跡推測,這件銅杯可能是用來放置化妝品的。

銅羊燈 劉勝墓中還出土了一批銅燈,銅羊燈是其中的一件珍品。銅羊燈的整體造型作臥羊狀,如果不打開燈盤的話,恐怕沒有人能猜到它是一件燈具。羊的脊背和身軀分開鑄造,羊脖頸后置活鈕,臀部安裝小提鈕,可將羊背向上翻開,平放在羊頭上作為燈盤。不點燈的時候,將羊背扣上,就是一件栩栩如生的工藝品。
銅漏壺 出土于劉勝墓。銅漏壺別具特色,是僅次于日晷的世界上最早的計時器。壺底開一小口,壺里的水均勻向外滴漏,插在壺中的木尺隨著水面的下降而下降,木尺上的刻度顯示出時間的流逝。這只銅漏壺是我們現代所用鐘表最古老的祖先。
銅說唱俑 劉勝墓出土的這種造型夸張、充滿想象力的器物,充分體現了漢代人浪漫、大氣的性格特征。根據出土時高腳羊燈是其中的一件珍品。銅羊燈的整體造型作一對銅說唱俑形象滑稽,風趣生動。兩個說唱者都頭戴圓帽,斜披金紋錦衣,袒胸露腹,席地而坐。兩人顴骨特高,下巴奇尖,正在張嘴嘻笑,其中一位還將右手張開放在耳邊,好像在表演什么。觀賞說唱表演,是漢代人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休閑方式。一個或兩個講故事、表演滑稽戲的演員,再配上器樂伴奏,就能夠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滿城漢墓中還出土了600多件鐵器。在經過分析檢驗的部分鐵器中,有一柄劉勝隨身的佩劍,是“百煉鋼”新工藝的雛形產品;還有中國迄今出土的最早的灰口鐵鑄件和固體脫碳鋼制品。墓中發現的一種三棱狀銅鏃,表面曾用含鉻化合物進行處理,形成一層致密的灰色氧化保護層,使銅鏃耐腐、耐磨,至今仍然光潔如新。類似的在金屬表面進行鉻鹽處理的工藝,其他國家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出現,而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發明,稱得上是世界冶金史上的一個奇跡。

此外,在劉勝墓中還出土了一套古代醫療用具,包括用于針灸的金或銀醫針、銅盆、銀盒、銀漏斗等。銅盆上刻有“醫工”二字。漢代稱醫生為“醫工”,有稱為“醫工長”的官員。銅盆上的銘文說明這是中山國醫生的專用醫療工具。金、銀醫針是目前所見的時代最早的針灸工具。
“事死如生”是漢代流行的喪葬觀念,意思是待死去的人如同待他生前一般。體現在貴族墓葬中,就是生前怎樣享受,死后還要這樣享受。貴族們將生前使用的各種價值不菲的珍貴器具毫不吝惜地帶入墓葬中,供自己在“地下世界”繼續享樂。滿城漢墓出土的大量令人驚嘆的精美隨葬品,充分反映了漢代諸侯王的奢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