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有更寬泛的發展角度,旅游產業可以更深度地融入城市的現代服務業,融入城市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繁榮,融入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近30年來,我國旅游業迅速成長,以上世紀80年代入境旅游為起點,到上世紀90年代出現國內旅游熱,到如今在全球旅游業后來居上。
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UNWTO)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位的旅游目的地。與此同時,國內旅游收入從1985年的80億元到1995年的1375.7億元,再到2006年的6200億元,20年間增長了76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
中國還成為全球旅游的新主力,從1993年的370萬人次增長到2006年的3400萬人次,中國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出境客源產出地。據UNWTO預測,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四大客源產出地。2003年中國已經超過預測排在第三位的日本。
隨著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壯大,一種全新的旅游理念正在迅速興起——都市旅游。在旅游市場格局中,城市尤其都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都市本身就可以發展成旅游目的地,都市往往又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旅游的進出口岸。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際上越來越關注的重點之一是都市旅游。此后,都市旅游的理念不斷升級,都市旅游的內容不斷豐富,旅游發展與城市發展越來越多地融為一體。
上海模式
在我國旅游發展進程中,上海最早定位于“都市型旅游”。1997年,上海市政府調整旅游管理體制,建立上海市旅游事業管理委員會。這個轉變的意義在于,第一,改變了旅游發展單一管理機制,旅游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產業,加強了與各相關行業的協調。第二,改變了旅游產業的屬性,旅游業從社會事業口轉到經濟口。
從此,上海開始由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都市型旅游產業發展的實踐。現在,旅游與金融、物流、商貿、房地產和信息服務六大行業成為上海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支柱。2004年,六大行業實現增加值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的70%強。2005年,上海旅游總收入1604億元,旅游增加值占全市GDP的6.4%。

城市旅游最大的資源就是城市本身,最大的品牌也是城市本身。上海旅游突出都市風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商業,充分挖掘各種社會資源,培育旅游產品。不僅開發、維護近代歷史遺跡(豫園、楓涇古鎮、外灘等),而且利用現代標志性建筑(東方明珠、金茂大廈、上海大劇院、上海博物館、磁懸浮列車、黃浦江越江大橋等),利用舊廠房改建的創意園區、仿造石窟門開辟的新天地,都納入城市旅游產品。
近年來,上海整合形成都市旅游產品體系,包括:觀光旅游、會展旅游、文化旅游、商業旅游、休閑旅游、科普旅游、賽事旅游、工業旅游、農業旅游等。這些專項旅游產品在適應各類游客的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深化了都市旅游的內涵。上海旅游已經走出了資源競爭的階段,進入市場為導向,產品為核心的產品競爭階段。上海的旅游產品也走出了觀光為主的階段,進入個性化產品多元化組合的階段。
城市旅游的關鍵之一是形成網格狀的服務體系。近年來,上海加強旅游產業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全面提升都市旅游的素質,尤其注重營造旅游大環境,營造方便散客的大環境。以六個中心為主形成了上海旅游服務網絡。這六個中心是① 旅游集散中心,包括5個交通集聚站,140條通往市內外250個景區(點)的旅游專線,22個有“i”標識的旅游咨詢中心,形成網絡。② 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包括在線咨詢與預訂,觸摸屏系統等。③ 旅游呼叫中心,包括呼叫熱線962020,中英文雙語服務,提供旅游咨詢、預訂等相關服務。④ 旅游培訓中心。⑤ 人才交流中心。⑥ 旅游紀念品展示中心。
六個中心互相聯動,如咨詢中心與呼叫中心聯動形成咨詢與旅游預訂網絡,培訓中心與人才交流中心聯動形成旅游人才大市場。上海旅游已經走出了包價團隊為主的階段,進入適應自由行潮流的散客旅游階段。
由點到面
一個城市的發展不能僅局限于自身的發展,尤其作為口岸城市,沒有腹地市場的支撐,很難形成良性循環的客流。上海是長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和最大的國際口岸,長江三角洲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旅游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上海、江蘇、浙江三省市的各項旅游指標都排在全國五強之列。
江浙滬是國內最早提出區域旅游合作構想的地區。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動議,于1992年三地共同舉辦“江浙滬旅游年”,區域旅游合作逐步從務虛走向務實。
長三角旅游合作注重資源互補,市場互補,以上海的都市游、浙江的山水游和江蘇的古典園林游相互映襯,合力構建在海內外市場更高的知名度和競爭力。長三角的促銷口號是:“同游江浙滬,陽光新感受”。具體做法有:① 無障礙旅游,包括三省市范圍內,旅游車量異地通行,主要城市之間通用城市交通“一卡通”;三地導游相互流動,使用統一教材;開發旅游新產品,開發跨省市汽車旅游線路;加強旅游標準化區域合作。② 多層面合作,包括三省市旅游主管部門層面的合作,如2003年江浙滬旅游年;長三角城市層面的合作,如2003年和2004年的“長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論壇”;旅游企業層面的合作,如上海7家旅行社與汽車租賃公司合作,推出江浙滬自駕車“神舟之旅”。上海旅游已經走出自顧自發展的階段,進入引領區域旅游發展的階段。
都市旅游融入國際都市
國際上評價國際都市有十項指標,分為三類:國際競爭力、國際控制力和影響力、國際交往與交流能力。十項指標絕大多數與旅游有關,其中若干項直接有關:國際航空港旅客吞吐量、世界文化遺產占有數、舉辦大型國際會議數、境外游客接待量。若干項間接有關:城市信息化指數、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國際組織總部數、著名跨國公司和區域總部數、常住居民中外籍居民比例。旅游產業發展與城市國際化的高關聯度由此可見一斑。

近10年來,上海旅游按照市場運營規律,逐步形成“政府宏觀調節——行業協調自律——企業自主發展”的旅游管理新格局,以提供滿足消費者不同旅游需求為宗旨的都市旅游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旅游產業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不斷提升,通過發展旅游業直接和間接就業人口逾110萬。
根據上海市價值型投入產出研究,在全市130個行業中,旅游產業的后向關聯表現為有96個行業要消耗旅游產業的產品,而旅游產業的前向關聯則表現為旅游產業要消耗59個行業的產品。上海旅游產業與如此多的行業有著前、后關聯,充分說明旅游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主要支柱,有著廣泛的行業融合性,也說明旅游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及作用。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都市旅游與國際都市是同步發展的,都市旅游與城市經濟、文化、商業的綜合發展緊密相連。旅游業有更寬泛的發展角度,旅游產業可以更深度地融入城市的現代服務業,融入城市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繁榮,融入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世界旅游組織旅游專家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