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小時候唱過一首歌:“我有一個理想,一個美好的理想,等我長大了,要把農民當……”(我有點驚詫父輩的理想取向)。現在農民離開農村進城,這歌詞也早已被40年風云給吹散了。但對我來說,農村和田野只意味著一種色彩:金黃。金黃是豐收的景象;金黃也是秋天的陽光下漫山遍野的花草樹木;而金黃更是我記憶中的那片遙遠的輝煌……
有時候,記憶會提醒自己“你需要一些什么”。每年暑假我外出旅游沿途會看到大片農田,還有就是背朝藍天面朝黃土三三兩兩的農民。這些農民在藍天大地間顯得那么孤單,在我感覺中是大自然風景中的點綴。他們以及身邊的耕牛,反襯出大自然金黃色的寧靜。
這些記憶,對我來說是對城市生活的必要補充。我無數次緬懷我曾經到過的真正的農村。那一望無際的稻田,隨風起伏的荷葉,土地散發的香氣,這是一幅令人無法忘懷的童話般的畫面。我所居住的城市已經再也無力提供這幅畫面了,連小時候曾經看到的油菜花也已變遷到很遠的地方去了。城郊的分隔線一次次挪移,又一次次被鋼筋和水泥填充。
我有過兩次學農的經歷。學農基地其實是“教育機構化的農村”,但我還是看到了真正的農民和農具。短短一周的時間,我猛然地與農村碰撞了一下,所有的新鮮感尚未逝去,又回到了高樓林立的城市。我家住在這座城市的半山腰——12樓,在我的視野里,只能想象那大片的金黃;小區里人造的草坪,也成了我視野里的死角。惟有鄰居們窗臺上擺放的花盆,讓我多少感覺到一丁點與大自然的聯系。
人和大自然的關系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當人類自以為是地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建造起豪華而逼仄的蝸居,它遮擋的不僅僅是人類的視野——可以說城市人的全部生活方式因此而都改變了。他的心地會跟著環境一起狹隘、傾軋、陰暗而齷齪,虛偽的笑靨、市儈的交易和交通事故一樣頻繁地發生著沖撞,像人際爭奪空間一般地共同過度防衛,又像到處可見的金融機構不斷地計算著自己的得失……一切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我們的生活因為心靈的局促,而失去了大自然的寬廣,也失去了大自然的舒緩節奏。
這是不是現代化的必然過程?我們應不應該在現代化進程中多一點人文關懷?當人和大自然的關系被扭曲,當我們生活在“第二自然”,乃至“第三自然”中,——這根臍帶被斬斷,會不會改變我們的遺傳呢?
有人說,每當有大自然的災變發生,只有動物還保持著與異常情況的神秘感應,匆匆避難;而人類卻已經再也無法靠自身準確預計災變,或者被人類自身的利害所遮蔽而無力辨別——這大概就是一種遺傳裂變吧……
在大量頻繁使用“競爭”這一概念的時候,在大量談論“創新”的時候,我們是否也應該給人性的需求留下一些適當的空間?這大概也應該是對和諧社會的一種現代解讀吧。當人類脫離了大自然的氤氳,我想這樣的社會結構應該是殘缺的;當我們期望中的花園城市遠未抵達時,我們應該反思自己的殘缺,以及它滲透到社會方方面面的負面影響。
曾經,父輩的理想是在大自然中尋找自己的位置,而我的理想是要重建與大自然的聯系,找回童年所見的那片油菜地,找回記憶中的那片金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