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語錄——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其進銳者其退速。(《孟子·盡心上》)
[例文一]
小港渡者
[清]周容①
庚寅②冬,予自小港欲人蛟川城③,命小奚④以木簡束書⑤從。(此句交代此行目的地及同行人與所攜之物,其實已寫出矛盾之因。)時西日沈⑥。山,晚煙⑦縈樹,望城二里許,(點明時間與距離,引出問題。)因⑧問渡者:“尚可得南門開否?”(問者把主要矛盾放在時間上。)渡者熟視⑨。小奚,(不對問者而對小奚。可見把主要矛盾放在他身上。)應曰:“徐行之,尚開也,速進則闔⑩。(渡者在時已晚卻強調徐行反對速進,皆從熟視而來,見解高過問者。)予慍(怨形于色,尚未理解。)為戲。(以為開玩笑,不屑思考。)趨行(小步緊走。只想到時間緊迫。)及半,小奚仆,(一里多路上趨行,身負重書,仆倒在地,不出渡者熟視所料。)束斷書崩。(渡者估計小奚體力只能徐行,趨行必不支,不支必如此。)啼,末即起,(活畫出小孩情狀,又拖時間。)理書就⑾。束,(斷束再結,散書再理扎而捆之,又拖多少時間。)而前門已牡(古代鎖可插入或拔出者;被插入的部件叫牝。)下矣。(城門已鎖上,果不出渡者所料。)
余爽然,(茫然若失。對渡者之言“慍為戲”之故。)之故思渡者言近道。(道,規律也。徐行、速進都須取決于小奚的實際情況。)天下之以躁急自敗,(指出自敗之由,吃一塹,長一智。)窮暮而無所歸宿者,(想見當日在城門外進退兩難之情,珍視前車之鑒。)其⑿猶⒀。是⒁也夫,其猶是也夫!(反復感嘆,強調推原致敗,無不由于躁急而違反規律。)
(王文濡《續古文觀止》,1924年文明書局版。張大文評注。)
①浙江浙江鄞縣人,明已入學之生員,入清為僧。著《春酒堂詩文集》。
②1890年。
③今浙江寧波鎮海。
④未成年的書僮。
⑤用木版墊底,上置書,再用繩捆扎。
⑥同“沉”。
⑦燒晚飯的炊煙。
⑧就。
⑨仔細打量。
⑩同“合”。
⑾扎成。
⑿是不是,表估計。
⒀像。
⒁這一次。
[例文二]
期年而有扈氏服
《呂氏春秋·先己》 夏后。相①與有扈②。戰于甘澤③而不勝,(面對不勝,可見內部的不同態度,提示下文。)六卿(一方。古代統軍執政之官。)請復④之。夏后相日:“不可。(另一方。針鋒相對,不求速勝,娓娓道來。)吾地不淺,(窄小。客觀條件好之一。)吾民不寡,(客觀條件之二。)戰而不勝,(客觀條件有利于勝卻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歸咎于自身德教兩乏其能,找到努力方向。)于是乎(從此開始,說干就干。)處⑤。不重席,(多層座席。古代地位越高,席層越多。此指刻苦自勵。)食不貳味,(重味,多種菜肴。)琴瑟不張,(不再逍遙作樂。)鐘鼓不修,(任其壞廢,不再修理。)子女不飭⑥,親親⑦,長長⑧,尊賢使能⑨。期⑩年而有扈氏(古代國名、朝代都帶上“氏”字。)服⑾。(夏后相經過一年整治,不戰而勝,是有經驗教訓可總結的。)
——節選自《呂氏春秋·先己》(張大文評注)
①夏代第五代王,相為名。一作啟,啟為禹之子。
②古國名,在今陜西戶縣。與夏同姓姒。
③戶縣西南,甘水之濱澤地。
④請求再戰。復,再。躁急之情可掬。
⑤居家。
⑥同“飾”,講究修飾和服飾。
⑦動賓結構,熱愛父母弟妹等親族。
⑧尊敬長輩。
⑨賢、能,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指賢能的人。
⑩(ji),一周。
⑾臣服,降服。
賞析:
這一組文章,是用兩篇散文畫龍,又借孔孟語錄點睛:速度問題,要從實際情況衡量,能快則快,須慢就慢。不能快卻求快,適得其反;慢慢來,作好充分準備,倒是水到渠成。
這里的關鍵是從實際出發,充分估計事態發展的趨勢,把握事物發展過程的規律,排除鼠目寸光的干擾,作出比較科學的預見。
小到二里的路程,對于成年人來說,不緊不慢二十分鐘篤定走進城門。但是,渡者聽到詢問,還須“熟視”瘦小的書童再說:他的肩頭那么嫩,他的雙腿這么細,而他身邊的一捆書幾乎齊腰,捆扎書籍的繩子又不牢靠。這就表明,在城門關上之前的有限時間里,小書僮是要完全避免摔跤的折騰的;而要避免摔跤,就須徐徐走去。看起來,速度放慢了,時間會拖長,但換來的,卻是小書僮力能勝任,尤其是不出意外,這樣,時間反倒贏回來了。顯然,這樣的考慮是滲透著快與慢的辯證思維的,卻為毫無辯證觀點的人所不解,甚至譏之為兒戲。
大到戰爭的勝利,也不可躁急從事,而要從一件件小事做起,從我做起,才能爭取得到。夏后相在失敗以后,不是不服氣,最好明天再戰,拿出顏色給對方看看,而是分析原因,找到根子,艱苦奮斗,戰勝自己。在他看來,這次失敗,既然不是我方的外因(地不淺,民不寡)使然,那么,就是我方的內因所致,具體地說,就是“吾德薄而教不善”決定了的。——顯然,這是深切反思和深刻探討以后得出的結論。我們可以從他日后力求改正的幾個方面想見此前的所作所為:一是無視玩物喪志,表現在貪圖享受,縱情娛樂,講究修飾;二是漠視道德規范,表現在待人不講禮貌,用人不講賢能。——如此氣氛彌漫在家庭內外,乃至部落國家,一旦發生戰爭,遭遇失敗,就是十分自然的了。所以,甘澤之敗,無異于在夏后相臉上擊一猛掌,使他在清醒以后定下了“厚德善教”的長期戰略,并以此作為回答躁急請戰者以“不可”的堅強后盾。——這里提出“長期”二字,請問“長”到什么時候?應該說,在夏后相那里,是沒有一張時間表的,總之是要長到上述各方面都撥亂反正了。有顯著成效了,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面都有壓倒對方的優勢了,才可一戰。所以,相對于以速戰求速勝的六卿來說,夏后相對勝利的期望要久遠得多,他甚至很有“只知耕耘,不問收獲”的味道。哪知如此專心致志于戰略調整的結果,卻是僅僅一周年后,有扈氏自來順從,夏后相不戰而勝。這就不能不使人信服這樣一條真理:外因只是事物發生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事物發生變化的根據。
可惜,《小港渡者》的作者和《期年而有扈氏服》中的六卿在事情當初是認識不到這一點的。周容對渡者的“熟視小奚”,感覺遲鈍,對渡者的回答,慍以為戲,一意趨行,直到束斷書崩,倉促之中眼看城門關閉而不得入,才在爽然自失之中感悟渡者之言近乎道,利于行,記之以誡后人。六卿好勝心切,也一定悻悻于夏后相對他們“請復之”的不以為可,直到期年以后,內部整治得體,國力強盛,前敵不戰而服,才會擊節長嘆道:天下之不以躁急自敗,反以緩國自強而勝人者,其猶是也夫,其猶是也夫!
人們在感嘆之余,才始領悟孔孟語錄并不我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