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號開學,我們28個人被拆散在三個快班。每個班40人左右。
新加坡的教學制度與中國不同。小學五年,中學(相當于國內的初中)四年,初級學院(相當于國內的高中)兩年,大學四年。好多小學和中學大多都是男女分校,說是便于管理之類的,卻也一手造成了眾多同性戀,就像國內學校有早戀現象一樣。學校全部實行雙語制,旨在培育高素質的人才,但這樣卻造成當地學生對兩門語言無法兼顧,都了解卻又無法精通。不過,并不是每個人以后都要去研究英國文學或是中國古典名著的,能夠交流表達感情就已經足夠。經過兩個多學期的學習,我總覺得這邊的教育簡直是西方開放式教學理念與中國填鴨式灌輸方法結合的怪胎。再輕松的氣氛也會因為連續不斷的考試而沉悶,再枯燥的學習也會因為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而充實。升學依然以考試為主,但課外活動的積分又要達到一定等級才可以進入好的學校。造成的結果依舊是顧此失彼。
中學的必修科目是語言:英語、母語(中文、馬來文或泰米爾文);數學:基本數學、高級數學。選修課有科學:物理、生物、化學(至少選兩門,中國學生被要求學三門),人文中政治屬必修,在英國文學、中華文學、地理、歷史中任選兩門(中國學生一般建議選修中華文學及地理)。考試不管總分多少最后換算成百分制,75分以上算A1,70~75分為A2,然后是B3,B4,C5,C6,每5分一個檔次,及格是50分。中考稱為。水準考核,試卷是要送往英國劍橋批改的,因此文憑在國際上都得到認可。
小學到初級學院都是在元旦以后的一兩天開始新學年,每學年四個學期,第一學期從一月到三月中旬,統一測驗以后休假7天,第二學期的年中考試在五月底結束,放假一個月準許我們回國半個月,第三學期從六月到九月初,統一測驗以后休息10天,第四學期基本上都是準備十月的年終大考,假期兩個月,可以回國50天左右。各個學校到校時間自定,我們學校是7點15分到校(也有8點多才要求到校的),各年級放學時間也不同,中三是下午3點左右。每節課30到90分鐘不等,中間沒有下課。必修課在本班教室,但每人的選修科目不一樣,所以上課的地點不一樣,通常要帶著書本文具滿樓跑。10點多有40分鐘的副餐時間,午飯在1點半左右,僅僅半個小時,都是在學校食堂解決。上課中途不允許出校門,除非特殊情況由家長告知班主任。
由于我們都是初中畢業以后到這邊再上中三,所以都比當地的學生大一歲。新加坡的學校全部要求穿校服,戴銘牌,配校徽。當地學生說校服是一個學校的象征,好學校的學生穿著校服在街上走都會吸引很多目光。的確是這樣。我們學校靠著新加坡最繁華的烏節路,經常一群黃衣綠裙的學生招搖過市地在人群中擠來擠去,就有路人微笑地投來一瞥:又是香蕉們(新加坡人習慣稱我們黃衣綠裙的搭配為香蕉校服)。
從穿校服的風格上明顯可以看出哪些是中國人,哪些是新加坡人。早上集會時整隊,一溜兒上衣大大,裙子短短,球鞋長長,襪子低低的人群中,偶爾夾雜幾個上衣不大,裙子及膝,球鞋合腳,襪子不低的學生,顯得很不協調。
我的同桌是個很可愛的女孩子。開學第一天,她就喊了幾個朋友揚言一定要改變我穿校服的習慣。她們給我示范怎樣把上衣從裙子里邊不露邊地拽出來,襪子要穿很低,前面多出的一大截要塞在球鞋里,這樣我才明白很多女孩子穿很大很大鞋的原因。
開學后我變得很快樂,我從小就是喜歡去學校的,因為會有很多朋友。大家都對我不錯。有朋友的日子就如魚得水,中文加上英文讓我們的交流沒有什么障礙。
我經常聽人抱怨說新加坡學生是怎么怎么不友好。他們養尊處優,難免會狂妄。前幾天,—起來的男生就跟我說了一些讓我很震撼的事。
他說,來新也已經大半年了。什么都見著了,只是心里不舒服。
“新加坡的小孩不知是幼稚,還是從根本上就看不起我們中國人。那些富家子弟們,整天高枕無憂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生活在新加坡的小孩真是幸福,從小不知道什么是吃苦。整天上課就跟休假一樣,不好好學習,還喜歡欺負人。還好中國人在數量上較多,不是隨便可以被欺負的。那些越南人就被欺負慘了,雖然有些的確是欠揍的。”
“使我最搞不懂的,是他們為什么會嘲笑一個中國農民,總是說著中國人力氣大的就是farmer,還用并不十分流利的華語說‘農夫農夫’。我很氣憤,他們憑什么看不起農民?只是因為他們天生就是新加坡人,不需要去種田么?我很生氣地告訴他:‘Why Singapore doesn't have farmers?Because it's too small’。我想只能用這個理由來回絕他。我真想告訴他,你們以前的主子英國人同樣有很多農民,你們又有什么好說的呢?”
“要是沒有農民,哪里來的大米給你們吃?‘我們的大米是從泰國進口的’這樣的回答顯得很無知,泰國的大米難道就是科學家發明出來的?還是你們看不起中國的農民,而很尊重泰國的農民?別忘了,大家都是華人,說不定你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就是全國9億農民之一”
“我們中國人不能說什么,也不能用暴力來回擊,這是在新加坡,我們受了委屈,只能忍住。更何況中國人不好戰,是文明人。惟一能回擊的方法,便是讓自己不斷進步,讓新加坡人知道,中國人的農民的后代也是很優秀的。最后,回去發展祖國,讓全中國人民知道,不能讓別的國家看不起自己!”
也許因為是在女校,女生們不至于像男生們那樣狂妄。讓我們中國人至少在面子上保持了一點尊嚴。但是,學習完以后回去發展祖國,這恐怕是我們28個中國學生至今達成的惟一一項共識。不用說,大家來之前在心里都會有個盤算,希望在新加坡上完高中,再到歐美上大學,最后旅居異鄉,掙多多的錢,過舒舒服服的生活。來了以后想法真的是徹底改變了。一次教育部的官員來會見留學生,隨便問到有哪些同學是決定學成之后回國的,大家沒有半點猶豫,刷刷刷全舉起了手。那個官員的臉色頓時不太好看,一旁的教我們中華文學的,四年前來新加坡當老師的中國人一個勁兒地解釋說,這些都是十五六歲的孩子,有點熱血澎湃,而且離開家這么久難免有點主觀心理作怪。大家一聽這話,底下頓時炸開了。想到那個中國老師成天跟我們班主任打小報告,害的不少同學被整得挺慘;還有一回上課時告誡我們寫作文時要寫“中國”,不能寫“我國”,要寫“我國”不能寫“新加坡”,我們更情緒激動。算不算是中國人啊?不是每個中國人都像你一樣為舒適的生活離開祖國。大家都憤憤地說,連中國的老師都不了解中國的學生,還有誰會對我們好!
提到老師,真是覺得國內的老師簡直稱得上圣賢。這邊老師都要求學生見面要問好,當然這也是學生最起碼的禮貌,但大多數老師見了面后對學生的問好不理不睬,板著臭臉走過去。還有老師成天強調要尊重老師,卻不懂得尊重學生,偏心的現象也十分嚴重。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中學老師們太好了,習慣了師生之間親密無間的朋友關系,而這邊老師就是要高高在上。所謂威信,不是天天黑著臉、訓學生得來的,威信是學生給的。這點他們根本就不懂,動不動就扣品行分啊,匯報班主任啊,未免也太小兒科了。
把這個發揮到極致的是我們高級華文的老師。她是當地人,講一口并不標準的華語。她是不喜歡中國學生的,理由是我們很高傲。笑話,可能隨便站出來個留學生認的字都比她多,我們是有資本狂妄的,但我們并不囂張,說明我們尊重她。上課她念錯字,說錯話,沒有一個人在課堂上糾正她,就是要給她個臺階下,好讓她在當地學生面前留個面子。她卻從不公正地對我們。上課評講習題時,明明是答案錯了,有人提出質疑,她罵我們只會鉆牛角尖,在新加坡就要照著新加坡的規矩辦事;最諷刺的是她批改作文,語言表達一項(滿分50)中國學生很少有高過40分的,當地學生卻能很得意地把直逼50的試卷在我們面前搖晃。
我是鄙視這邊的華文教學的。開始的幾篇作文被批為“語言過于優美,辭藻過于華麗”,“讓人不知所云”到后來就剩下一個光禿禿的分數。這樣也好,免得被糟蹋。看著這位老師臃腫的身軀在行走時艱難地擠呀晃的,突然想到以前的老師了,眼前陡然出現了那熟悉的身影,悅耳的話音還有清秀的板書,眼淚就止不住地流出來了,把寫在作業本上的評語“語句不通,病句。語文基本功有待加強”洇了一圈又一圈。我不再指望還有像以前一樣了解我的老師,我開始上課不帶眼鏡坐最后一排或者是跟著一幫中國學生一起看英文小說來發泄心中的不滿。
曾經有過一個學姐,把被老師瞎批判的作文撕成碎片丟在老師桌上,雖然她后來受到嚴厲的處分,卻成了中國學生里面的英雄。剛來時學姐說,來這兒一年以后英文依然在及格邊緣殘喘,中文要拿高分就得回到小學的水平,寫些她們容易消化的,看起來一點都不費力的作文。理解測驗不要動腦筋,直接在文章里邊找現成的句子抄,即使你概括能力再好也別逞能。學姐說的時候表情很輕松,眼里邊卻有東西閃啊閃的。
我自然是不會妥協的,于是一直拿著總分合起來比及格略高一點的成績。我搞不清自己是不愿向這個老師低頭還是向新加坡的教育低頭。關于華文,我不想說太多,這是我最傷心的事了。習慣了從中文上賺得一點小小的資本,再陶醉地快樂一番。在這里,我常因為華文學習發牢騷,然后跟老師鬧了不大不小的矛盾。剛剛看了電腦里面保存的那些,曾經給過我很多榮耀的作文,難過得直想哭。文章本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這個道理我懂,一次兩次是可以接受的,三次四次誰都會受不了。尤其理由是不知所云這樣簡簡單單四個字!有回實在郁悶得不行,我用半小時亂謅了1000字作文,然后輕而易舉地拿到全班最高分,但那篇文章剛發下我就扔了,沒有一點高興反而覺得丟臉。我不屑這樣做,因為那樣我不會快樂。我要對得起手中的筆,那支讓我寫下無數感動的筆。
英文老師是極具幽默天賦的印度人。巨張揚的個性,穿透力極強的聲音,還有別具一格的教學方式都使她成為老師中的異類。連當地學生都說這樣的老師是頭一回遇到。當她看到全班精神不振的時候,會讓我們繞著學校跑步。她喜歡在教課之余出些腦筋急轉彎的題或者講一些冷笑話。總之,有趣兒。
高等數學的老師是對中國學生最好的。她給我們最多的鼓勵和最大的慷慨。她關心我們的英語學習,允許我們上課講話甚至是不交作業,也許僅僅是因為我們都能交出一張漂亮的數學試卷。對中國學生來說,數學的確是給我們掙了不少面子。用初一初二甚至小學的思維足以應付這邊的所謂挑戰題。同學們數學一有問題就會找我們幫忙,一口一個天才神童叫得很順口。
老師們似乎都會分身術。不僅教的班級多,而且跨學科,跨年級。中三的數學老師可能是體育老師,中四的英語老師也教中三政治,中三物理老師還兼職中四化學。
課外活動倒真是不少。
今年是克女中50周年校慶。整整一年就在陸陸續續地搞著大大小小的面向不同人的慶祝活動。慶祝活動一般是對外開放的,每每這時總會有教育部的頭頭過來。校長老師們會一再強調慶祝會對學校的聲譽有多大的影響,要好好表現,至少在部長面前要謙虛有禮,不得大聲喧嘩。國內就不一樣,只要老師一說,學生必定心中有數,而這兒的學生才不管呢,尖叫依舊。她們的尖叫似乎是一種本能。Scream在中文的意思是尖叫,但這卻不能完全概括出意思。Scream帶有不同的情感,有高興,失落,亢奮等等。慶祝活動不是單純的表演,各個班級會設立賣食物和玩游戲的門面,班級成員都有分工。食物都是一些簡單易做的小吃,比如我們班一到對外開放日就做雞蛋餅。我們將雞蛋和入面粉,倒進Hello Kitty形狀的模子中,插上電源,到時間自動停掉,按照顧客要求添加不同口味的果醬或是冰淇淋,一般要賣到3塊新元。擺攤子掙得的錢學校酌情征收,就像繳稅一樣,余下的做班費。與克信所有學生一樣,我們對50周年并沒有太大的感情,大家只管自己的攤子。記得四年前初一剛進校,適逢揚中百年校慶,被選去參加演出,那幾日,心潮澎湃,真的是為作為揚中的一分子而驕傲。也許,與經歷了百年風雨洗禮的揚中比起來,克信實在是太年輕了吧,短短的歷史不會給任何一個學生帶來危壓,甚至是老師,也只不過逢場作戲罷了。慶典,無非就是為了宣傳。宣傳這所在新加坡屈指可數的比41歲的新加坡政府還要老的名校。
其他的活動還有很多,比如說農歷新年的聯歡會,種族和諧日會要求學生穿各民族的傳統服裝來校,教師節學生為老師表演節目,青年節老師為學生表演節目。
每年六月假期前,學校會組織各班拍照片。拍兩張,一張是正規的一張是搞笑的。搞笑版本學生可以發揮想象做各種搞怪動作,比如說按快門的一剎那突然躍起。
對我來說,最新鮮的活動還是去做義工。做義工一般是到街頭募捐,都是由教育部聯合其他部門主辦。籌款大多是為老人、癌癥患者、貧困家庭。學生們身穿校服,拿一個錢罐,到處走動向行人募捐,給每個捐錢的人發貼花。我真的想象不出會有那么多人樂意捐款。即使佇在那兒不走動也會有人主動過來捐錢。很多父母掏出硬幣讓年幼的孩子放進錢罐,聽著錢幣“哐啷”的響聲,孩子們甜甜地笑了,接過貼花讓家長貼在胸前。父母自豪地笑著,抱起孩子走過。整個過程自然而融洽,卻令我在溫馨中一次次地被震撼。每回錢罐都會滿滿的,很沉很沉,小心地托著,手里捧的是一個高素質群體綿綿的愛。一天下來,累得無法動彈卻覺得很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