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上絨帽,扣上滑雪鏡,踏上滑雪板,戴上手套,抓緊手中的手杖,用力一推,呼!我們穿越摩天大樓的玻璃墻高高躍起,飛離壓抑的辦公室,拋開一波又一波的會議,再也看不見擁擠不堪的交通,忘記污濁不清的都市空氣,一個漂亮的大轉彎,來到世界的另一側:清新、冷冽、安靜,雪山身披著神圣的銀白光芒,一切恍若夢境,令人屏息。
滑雪,對于我們生長在南方的許多人來說可能只停留在電視上,但她確實是一項刺激而令人神往的運動。一旦你嘗試過,恐怕就很難抑制想念冬季的愿望。
我在加拿大的溫哥華生活了十幾年,溫哥華城市周邊有許多非常好的滑雪場,最著名的就是惠斯勒了,堪稱世界聞名。從那時起我愛上了這個運動。
從某種程度上說,滑雪有點像打高爾夫球,和規范的足球和籃球不同的是,每個滑雪場和高爾夫球場都建立在當地的自然環境之中,無一類同。所以,愛好者都有一種愿望,希望能征服世界各地的場地,并且嘗試不同的當地文化。
從溫哥華的惠斯勒出發,人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歐洲的滑雪勝地了,因為只有那里可以與之一較高低。況且,歐洲已經占據了世界滑雪市場的2/3份額,不去探個究竟,對一個愛好者來說可謂缺憾。2002年的時候,我終于有機會去了一次瑞士和法國,圓了朝圣之夢。
瑞士是山的王國,60%的國土面積被阿爾卑斯山脈和汝拉山脈覆蓋。瑞士的眾多山峰或雄奇、或靈秀、或以高度力拔頭籌,她們爭奇斗艷,難分伯仲。
這次我們去的是瑞士中部的最高峰鐵力士山(Mt. Titlis)。記得我們從瑞士名城盧塞恩出發,駕車40分鐘,便來到瑞士中部雪山山腳下的可愛小鎮——英格堡。這里擁有中部的最高峰,主峰海拔3238米的鐵力士山。一路上,看著車窗外,你會覺得空氣是完全透明的,公路和田野上是那么清澈。這個山腳下的小鎮就是想象中的那種瑞士山間小鎮,小木屋、草地、小河、小火車站、教堂……在瑞士德語里英格堡就是“神仙山”的意思,其實這是對鐵力士山和山下小鎮最貼切的描述了。
從12世紀,本尼迪克修道院在這里建成開始,英格堡便誕生了,并逐漸成為瑞士中部最大的冬季運動的勝地。高海拔坡道保證了鐵力士山滑雪場在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5月份有良好的積雪條件以及全年的冰川滑雪。
鐵力士山的海拔有一萬英尺,不過,上山并非難事。它于1992年創新地建起了三段不同的纜車,讓人可以分段飛上山頂。它的滑雪場的30多條滑雪道在小鎮的兩側山體——鐵力士山(Titlis)和布汝尼山(Brunni)上展開,絕大多數的地形適合中級和初級的滑雪者,配有超過20條鐵軌和滑雪升降機。20%的坡道是留給滑雪高手和單板運動員大顯身手的。
第一段是供6人坐的小纜車,從山谷通向海拔1796米的高山湖泊——特呂布湖,雪山就倒影在湛藍的湖水中。在這一高度,樹木已不多,大片大片的草坡點綴著黃色,白色,紫色的無名山花。
纜車內的空間很大,你可以舒適地向四周觀望。除了周圍美麗的景色外,坐上纜車,你會聽到遠遠傳來叮叮當當的鈴聲。向地面看去,一群群漫步的牛群的脖子上都掛著鐘鈴,發出悅耳的響聲,仿佛一首田園交響曲。我們深深地被此情此景吸引,同時覺得非常好奇,這鈴鐺究竟是起什么作用呢?在一旁的兒子告訴我們,有了鈴鐺你才知道牛在哪里呀。雖然當時他還很小,但不知道怎么就知道了這個答案,直到后來在網上查了,有很多人都認為的確是為了定位。
第二段就始于特呂布湖,可容納80人的大纜車上升到2428米處,草坡也逐漸轉變成裸露的巖石。最精彩的第三段,世界首創的360°旋轉纜車,在歡快的音樂聲中,纜車旋轉上升,乘客可以以鷹一樣的角度,俯瞰阿爾卑斯山的壯麗風光。
走出纜車站的五樓觀景平臺,向著山頂最高處的方向走去就是通往“冰雪樂園”的吊椅。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冰川飛渡”。吊椅從泛著淡淡湖蘭色的冰川上駛過,徒步穿越雪原的人就在腳下,看著他們沿繩索潛入冰川裂縫,人影漸漸被泛著幽藍色的冰川裂口吞噬,心不免被繃緊。
離開鐵力士山時,在當地的商店里花了約合400元人民幣買了一件雙層防雨的黑色夾克衫,上面繡著Mt. Titlis的Logo,算算這個品質的衣服在國內也應該差不多這個價格,多少也算留了個紀念。至今每年拿出來穿還令自己回憶起那段美好的時光。
歐洲的滑雪勝地當然不僅僅在瑞士,還有位于另一邊的法國羅納—阿爾卑斯地區,那里擁有180個滑雪場地,海拔4810米的勃朗峰是它當之無愧的中心和精神上的首都。在這個區域舉辦過三次冬季奧運會。羅納—阿爾卑斯大區是法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它位于法國的里昂、瑞士的日內瓦和意大利的都靈之間,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要想去勃朗峰,首先要到達夏慕尼。南針峰纜車以夏慕尼為出發點,從1050米上升到3800米,只要20分鐘左右。在兩段幾乎垂直上升的路程中,可以看到冰川世界里的阿爾卑斯森林。到達山頂后,有4個觀景臺可以360度全方位觀看世界屋脊的宏偉。
在不久以前,滑雪這樣的體育活動更多是在北歐、德國等地流行,居住在其它少雪地區的民眾眼中,這項活動還比較遙遠和無趣。但如今,世界變小了,冰雪休閑也成了“少雪地區”歐洲人的時尚,相信很快也會成為中國人的一種假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