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高等教育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應用倫理教育:計算機倫理,信息倫理、網絡倫理,環境倫理,經濟倫理、醫學倫理、建筑倫理、法律倫理等課程在歐美、澳大利亞等國已相當成熟,但在我國普及程度還不夠。本文綜述了計算機倫理學教學科研現狀,總結了研究小組一年多的科研教學經驗,提出了發展我國計算機技術倫理教育的思考,以期會有更多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者,對我國的IT職業倫理教育的普及與提高投入更大關注和投入。
關鍵詞:職業倫理教育;合作學習;后現代知識觀;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7)06-0065-04
1 計算機倫理教育現狀
我國計算機倫理教育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一些學者從國外留學回來,或從外文資料學習后慢慢開展起來的。現在已能自主培養計算機倫理學/網絡倫理學/信息倫理學方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但教育的普及面和研究深度還很不夠,已經開設計算機倫理學等課程的院校只有湖南師范大學、蘭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和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等為數不多的幾所學校。可喜的是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中,已將“計算機技術的社會與職業問題”列入了計算機學科14個核心課程之一;國家社科基金近年來也資助了一些如“信息倫理研究”、“計算機網絡化進程中的倫理問題研究”等有關計算機倫理學方面的課題,建立了賽博倫理網站www.chinaethis.com, 出版了《鼠標下的德性》、《網絡倫理學》、《計算機倫理與法律》等專著,培養了一批師資。2003年中國科學哲學學術會議也提出了信息哲學研討命題。但面對近1億的青少年上網群體,我們的計算機倫理方面的研究與職業倫理教育還相當匱乏。
目前國際上歐洲、北美與澳洲的國家,其大學中信息和計算機技術課程中倫理與職業倫理教育開展的相當普遍,基本在20世紀90年代已經成熟,研究機構也相當多,像美國Southern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的計算機與社會研究中心,英國的De Montfort University 的計算與社會職責研究中心, 美國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的軟件工程倫理研究所等。這些計算機倫理研究與教育中心在國際上都是IT倫理學的領頭羊。每年關于計算機倫理學方面的國際大會也都有在歐洲和美國舉辦,如2005年7月,第六屆國際計算機倫理學大會在荷蘭恩斯赫德特文特大學(http://cepe2005.utwente.nl/)召開;2005年九月第八屆ETHICOMP——信息與通訊技術的社會與倫理影響國際會議是在瑞典的Link鰌ing University召開http://www.ccsr.cse.dmu.ac.uk/。
在計算機倫理學課程開設要求與學習內容方面,基本上國內外都是遵守美國計算機學會ACM提出的教學大綱,核心內容是:計算機歷史,計算機技術的社會環境,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職業責任和道德責任,基于計算機的系統的風險和責任,知識產權和隱私和公民自由;選修內容為:計算機犯罪及對策,計算機技術的經濟問題和計算機倫理的哲學框架。從教學內容上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多學科的應用倫理學,該學科建設是需要法學、計算機技術、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家等多學科學者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一項艱巨任務。
在開課專業方面,主要集中在ICT技術,圖書館與信息資源管理,電子商務專業。如廣州嶺南大學在電子商務技術開設“IT的倫理與社會影響”課程;英國鄧迪大學計算機應用系在本科與研究生“軟件工程”這門課中加入職業倫理的教學內容;University of Lancaster則是設立了“Ethics and I.T.”學位課程。美國南康涅狄克州立大學是開設了“計算機倫理學”;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開設了軟件工程倫理學;普林斯頓大學是“計算機、倫理與社會職責”,肯特州立大學是“圖書情報界的倫理問題”;加州大學Berkeley分校是“因特網倫理學”等。國外大學另一個特點是研究與教學結合。很多大學設有IT倫理研究中心,指導在倫理理念下的技術開發和學生職業品質塑造。如英國鄧迪大學計算機應用系設有一個倫理委員會,負責對科研項目進行倫理評價,科研立項的出發點就是研究計算機技術如何為人服務。如他們的“語言障礙病人微機情感發音系統”;“老年人與殘疾人電子郵件系統(特殊界面與特殊輸入工具)設計”等課題。學生的畢業設計也是圍繞這些理念進行,如“促使孩子們一起相互合作性地工作系統開發”、“計算機面試系統”、“基于視覺的鼠標接口”……這些項目體現了以人為本,技術的人文關懷發展觀,也體現了從分科走向綜合,從體系化走向結構化的后現代知識觀。
臺灣一些大學把“網絡倫理學”作為專業倫理課程來教授,開課目的是:二十一世紀是網絡信息時代,面對這一新時代的來臨,也帶來新的倫理問題和道德風險,因此透過網絡倫理學將可以適時地解決這一新的問題。教學內容有:網絡中人的本質──在線人格的形成;網絡中的人際關系──團體中的沖突與動力;網絡倫理的涵義;網絡愛情;網絡色情的問題;網絡隱私權;網絡法律;網絡民主;網絡中的價值觀和網絡中的利他主義、網絡中的虛擬倫理和真實社會倫理的關系。提出的參考書有:數字法律、科技倫理、網絡社會學、網絡心理學等。
2 我們的實踐
我們的研究是從2003年初開始的。初衷是我們的合作院校英國的鄧迪大學(UoD)提出與我們合作申報歐盟研究基金,研究的題目是:合作學習計算機倫理/軟件工程中的倫理問題。主要解決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國家倫理共識教育問題,試圖建立一套適合全球的軟件工程倫理教學大綱。因為不同文化背景的軟件開發人員研制的軟件系統,對于其他文化背景的使用者來說有可能出現文化層面,甚至是倫理上的沖突,如對隱私的態度和界定,中西方就有很大的區別。那么,隨著Internet的滲透,國際交流與合作越來越便利與可能;不同國家的開發人員合作的機會會越來越多。合作的基礎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如果不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與宗教信仰價值觀,如何能相互溝通合作呢?所以我們認為這方面的研究很有價值。是面向世界的教育。我們的題目是《基于Internet的計算機倫理學教學研究》,列入2004浙江省教育規劃項目。研究設想是利用互聯網資源,開展全球合作教學與研究,建立網上教學平臺,使學生能不受時空限制地學習計算機倫理知識和技能。通過交流,目前已有合作伙伴UoD,美國南康涅尼克州立大學,泰國的一所大學,在網上交流教學大綱、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研究方法等。與UoD教學試驗是雙方學生共同做一個作業:你認為從網上資源下載,或是抄別人的程序等,作為作業交上可以嗎?如果可以,你認為抄多少可以呢?雙方用E-mail交流討論。雖然因為英語交流障礙,參加的人不多,但還是能看出中英兩國的文化差異的。首先,雙方都認為在沒有告訴原作者的情況下,抄別人的是不對。但中方學生認為互聯網本身就是資源共享,抄一點沒關系,可以節省時間,提高學習效率。英方學生則對抄襲的后果很明確:被學校開除,承擔法律責任,侵犯知識產權,賠償經濟損失等。堅決反對抄襲。中方學生就沒有提到這一點。
所作的另一項工作就是在學生中、青年團干部中和計算機用戶中進行計算機倫理知識調查,同時也了解人們對計算機倫理的態度。作為對照,也在泰國的一所大學對他們的學生進行了同樣的問卷。 數據顯示:(1)中方44%的人認為自己沒有一點計算機倫理的知識;泰國42.9%,但68.6%的人從未使用過黑客系統;(2)中方28%的人認為自己沒有計算機法律方面的知識;泰國學生10%;(3)中方47%的人認為現在計算機倫理教育很不夠;泰國學生42.9%認為他們很了解計算機倫理教育;(4)中方75%的人曾經受到過3次以上的駭客或病毒攻擊;泰國17.1%;(5)中方50%的人認為計算機的安全問題給他們造成了經濟傷害;泰國48.6%認為沒造成什么損失;(6)中方72%的人經常使用盜版軟件;泰國58.6%的人從未使用過盜版軟件。還有比較大的差異是:中方75%的人認為機器安全維護應找系統開發商,泰方55.7%的人認為自己解決;中方有15%的人不知道一點信息系統安全技術措施,泰方有52.9%。雖然數據量少,但還是給我們一些提示:教育普遍水平與計算機倫理知識有關系;國家、地區發達程度、宗教信仰與計算機倫理知識多少有些關系;與人均文化素養有關系。在落后地區,計算機、網絡幾乎沒有,如何談到計算機倫理問題呢?相反,在發達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很完善,教育普及,人均科學文化素養高,相對計算機倫理知識也普及。在調查中還有一個啟示是:文科比工科學生倫理知識多,在初等教育階段文理分科對人均文化素養教育培養弊大于利;大學階段通識教育、專業倫理教育太少。
我們的計算機倫理學課程是針對全校所有二年級以上的學生開設的公選課,文理科學生都有。教材根據清華出版社的《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自編了一個教學大綱冊子,提出了一批教學參考書和網絡教育資料,目的是促使學生廣泛地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尤其是網絡資源合作學習,引導學生不囤于書本的學習方法。教學方法主要以案例分析為主,輔以學生調查、查文獻,寫專題報告等,效果良好。首先學生在作業中寫道:網絡沉溺原來是一種病態,應該從心理上,生活方式上告別的一種病態生活方式;網戀的虛擬性危害——網絡是一個“匿名”社會;網上下載作業是盜版行為等等。對學生的倫理判斷、倫理選擇都提供了理論依據。特別是作為IT從業人員應該有什么樣的職業道德的討論,明確了技術是為人類幸福服務的理念,明確了技術與環境保護,技術與人類文明、與人類健康發展的關系,引起了學生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在案例教學中,選擇了“放射性治療儀計算機系統故障造成病人過量照射引起死亡”經典案例來說明計算機系統存在著風險;用“高考舞弊案”說明用計算機技術犯罪引起的社會危害,和應受到的法律制裁;用“虛擬財產案”說明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高新技術方面法律、道德和社會規范的滯后性問題等。實踐證明案例教學與專題討論報告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為完成專題報告,學生查閱了大量資料,培養了學生文獻檢索能力。在教科研過程中,請學生做教學網站,數據調查和畢業設計,在他們思想中播撒職業倫理知識的種子。所以我們體會到,職業倫理的教育是提高人文素養的一種好方法,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后現代知識觀從分科走向綜合的一個實踐。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受到了UoD 大學和美國南康涅狄克州立大學的幫助,他們的教學資料都通過電子郵件寄來了。也就是我們提出的另一個學習理念:基于Internet的不受時間、空間的國際合作學習、集體學習。利用現有的信息基礎設施和開放資源,在更廣泛的范圍交流學習,對國際化人才教育是一個便利的手段。
3 體會與建議
計算機倫理學的發展,說明人們已經注意到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同時,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已給人類自身帶來了威脅。高等院校、高職院校中普遍開展職業倫理的教育,正是為了引導人們揚技術之善,抑技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培養具有人文素質的科技人才,正如聯合國教科文官員所說:人類發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生豐富多彩……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感到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
(1)師資培養:計算機倫理學(按美國計算機學會分類法網絡倫理、信息倫理都是屬于計算機倫理分支)屬于應用倫理學范疇,但涉及的學科范圍很廣:哲學、計算機技術、法學、經濟學、心理學等。深入研究與教學水平的提高需要大批具有多學科知識結構的教師隊伍,才能滿足我國600多所高等院校職業倫理教育普及的需求。需要政府部門統一規劃實施。
(2)教材建設:目前用于適合IT專業教育的教材還很有限,翻譯國外的教材有一些。如果在青少年階段普遍開展計算機倫理教育的話,教材建設,多媒體教學資源的開發還任重道遠。
(3)學科定位:在計算機倫理學學科定位方面,是否設“倫理與計算機技術”學位課程?是否規定IT學位學分?如何與素質教育,人文教育聯系起來?都是研究切入點。
(4)如何鼓勵專家學者作普及教育?而不是一味地精品研究?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參加學術會議,與會者大都是專業精英,但會開完了,普通老百姓的文化素養還是那樣。知識只是局限在專家學者圈內,現在的時代更需要華羅庚、錢學森這樣的科普大科學家。目前中國的人均科學素養不到2.0% ,更應該鼓勵一流學者、大學搞科普。天文學家、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說過:“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其本身的價值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被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前美國哲學學會計算機分學會會長,美國南康涅狄克州立大學的Terrell Ward Bynum教授從事計算機倫理學研究已有幾十年,出版了很多專著,第一個成立了有關計算機倫理方面的“計算機與社會”研究中心;而后又扶持建立了英國的De Montfort University 的計算與社會職責研究中心和美國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的軟件工程倫理研究所,現在正幫助我國湖南師范大學倫理研究所進行計算機倫理方面的學科建設。我們研究是通過E-mail向他請教,他慷慨的寄來了他和Simon的新著《Computer Ethic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和他個人的教學大綱。他獻身知識普及的美德,使我們深受感動。
(5)建立學術研究機構。目前國內有關計算機倫理學的研究機構太少。不能與國際水平接軌。相關學術會議也少。只有研究普及了,教育才會普及。
(6)制定IT職業倫理標準與規范。IT職業規范是IT從業人員崗前培訓的必修內容。也是計算機專業學會活動內容之一。如美國計算機倫理協會制定的“計算機倫理十誡”是:①你不應當用計算機去傷害他人;②你不應當干擾他人的計算機工作;③你不應當偷窺他人文件;④你不應當用計算機進行偷盜;⑤你不應當用計算機作偽證;⑥你不應當使用或拷貝沒有付過錢的軟件;⑦你不應當未經許可而使用他人的計算機資源;⑧你不應當盜用他人的智力成果;⑨你應當考慮你所編制程序的社會后果;⑩你應當用深思熟慮和審慎的態度來使用計算機。目前國內還沒有一部自己的IT職業倫理標準。那么,職業教育就有了缺憾。
(7)相關的虛擬空間法律建立:如數字法律,網絡、計算機犯罪取證等司法程序的法制化,有很多命題。在青少年中開展技術法律知識教育,也是現代教育必須的一個內容;
(8)如何幫助網絡沉溺者,尤其是青少年戒“網癮”,這也是擺在教育界的一個棘手問題。因為“網毒”在吞噬著青少年稚嫩的身心,導致他們神志恍惚,荒廢學業,有的甚至身心患病,不得不退學。計算機倫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使人們認識到技術也會給人們帶來傷害,也有負面作用。從專業技術人員層面的教育是:如何在技術開發時,減少,或消除這些負面作用;
(9)在倫理指導下的技術開發和專業實踐:如我們能否研究開發些幫助盲人書寫的機器,聾啞人視聽、學習、娛樂的計算機網絡系統,限制上網游戲時間的軟件、鼠標和鍵盤呢?用技術根除黃色網站、賭博網站呢? 用倫理教育技術人員多開發積極產品,不開發對人、環境有害的消極產品?正如大科學家所說:技術本身是無罪的,有罪的是使用技術的人。在計算機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計算機倫理教育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殷正坤.計算機倫理與法律[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2] (美) 派卡·海曼.黑客倫理與信息時代精神[M].李倫, 魏靜, 唐一之.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收稿日期:2006-11-05
作者簡介:馮繼宣(1960.08-),女,計算機應用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