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分析計算機基礎課程現狀的基礎上,闡述了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進一步論述了實驗教學改革的方式,同時闡述了在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過程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說明了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是時代賦予全社會的職責。
關鍵詞:基礎教學改革;創新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7)06-0071-03
我國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一直在不斷進行著,動作時大時小、速度時快時慢。我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并于90年代被逐步納入學校基礎課的范疇來進行管理和建設。進入21世紀,計算機基礎教學又發生了許多變化。社會信息化不斷向縱深發展,各行各業的信息化進程不斷加速。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計算機能力要求有增無減,計算機和外語水平成為衡量大學生業務素質與能力的突出標志,社會的信息化對大學生的信息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學計算機教育開始步入正軌,計算機技術更多地融入到其他學科和專業課的教學中。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提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對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的整改,從教學規律、人才培養、重點課程建設、發揮計算機資源優勢、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踐教學、采用多樣化的軟件、教材建設等11個方面進行了全面論述,成為今后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1 計算機基礎課程現狀分析
近二十年來,我國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一個理念是強調應用,應用到社會、生活中,應用到專業的實際中。隨著應用的深入和發展,“公共”的概念也在不斷地變化,早期的微機原理、計算機文化,后來的計算機技術基礎,以及目前的分為理工科計算機技術基礎和文科的計算機技術基礎(或信息技術基礎)以及高等職業學校的“案例驅動”教材,進而又在理工科和文科中分成不同專業有不同的基礎課程設置,甚至在一些專業中把公共基礎課的內容與專業課程融為一體。
不斷的發展和變化,導致“公共”的概念淡化、模糊化,從而滋長出“專業化”的進程,計算機基礎教學“專業化”的過程就是計算機基礎教學不斷與專業相融合的過程,這個過程的表現形式很多,有基礎內容與專業內容的融合;有基礎內容基本不變,任課教師融合到各專業中;還有干脆專業改行,如從事計算機教學的教師轉成藝術、管理等專業或反之。融合的過程使傳統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涵義不斷地發生變化。
在我國高校計算機的基礎教學中,長期以來總是以力求全國要“基本統一”的思想來指導,也就是各學校、各專業要求基本一致的大綱和內容,基本一致的學時數,基本一致的教學手段,并達到基本一致的目標要求。在20世紀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的計算機公共基礎基本上不管是研究型學校、教學型學校,不管本科還是專科學校,都在等級考試的驅動下實行“基本統一”的模式,差別主要在于講課時數與實驗操作時數的比例有所不同。
中美基礎課教學模式也有區別。我國的基礎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權威的尊重,注重對知識的掌握和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美國則更注重學生實際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與批判精神,注重對知識的拓展和創造。中國的基礎課教育表達的是對知識的靜態接受,美國表達的是對知識的動態改變。在利用和開發大腦的內在功能上,我國的基礎課教學是卓有成效的,但在利用和綜合外界的各種信息以及擴展大腦的功能方面,美國的基礎課教學則更勝一籌。
計算機基礎教學多元化、專業化、創新化的發展趨向表明我國計算機基礎教育正在走向一個新的階段。為適應今后發展的趨勢,必須構建計算機教學的新理念、新視野、新方法,作為從事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工作者,身負重任,今后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將更多、更難,其意義也將更大。
2 課程體系改革思路
根據計算機技術發展迅速以及計算機應用課程的特點,根據教育部白皮書的精神,根據不同專業對計算機需要的不同,為了同學們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及就業的需要,應對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課程進行調整。境外知名高校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開設有信息技術類課程,這些課程涉及面十分廣泛,不僅包括了操作系統應用、事務處理軟件使用、網絡和互聯網應用等應用技能類的課程,還包括有計算機安全、數據處理和數據庫技術、圖形圖像處理、編程基礎等與專業相結合的課程。有些學校還為各專業導入了計算機專業的核心課程,作為跨學科、跨專業的選修課程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業的需要選擇不同的“套餐”參加學習。
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成為既精通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又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能的現代化專業人才,并且在培育學生的計算機知識、能力、素質方面起到基礎性和先導性的作用。因此,需要研究現代化專業人才對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知識體系結構的要求,構建滿足這種知識體系結構的課程體系(請參考表1、表2和表3)。

3 實驗教學方面
在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中進行開放性教學、開放性思維訓練,采用學生課前預習、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向學生提問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將以往應試型的學習,改變為實踐性學習,提高學生獨立開發程序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學校就可以從事一定的項目的開發,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實踐性,培養復合性的人才。計算機實驗課程可按以下幾個層次進行設計:
(1)基礎與驗證型實驗
該類實驗主要涉及一門課程的相關知識點。實驗目的是使學生驗證、理解、鞏固并掌握課內所要求的基本教學內容。
(2)設計與開發型實驗
該類實驗以“任務”或“課題”形式提出實驗要求和具體的實驗成果,要求學生通過有關課程或自學方式,掌握實驗所涉及到的知識,通過綜合利用這些知識來設計、開發并最終完成實驗項目。
該類實驗應該涉及計算機基礎與應用開發等多方面的知識,例如可涉及軟件工具與環境的使用、高級語言編程、數據庫及網絡等方面的內容。
該類實驗是以“任務”驅動,旨在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計算機知識與技術的能力,培養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尋找答案的能力。
(3)研究與創新型實驗
該類實驗重在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與創新意識。實驗室可設定研究題目,也可由學生自選題目。該類實驗可以沒有最終結果,但要求學生能提供實驗分析與研究報告,寫出有見解的心得體會。
4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國家需要具有許許多多創新能力的人,這是新世紀人才規格的特點。創新能力是人們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是時代賦予全社會的職責。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所謂創新能力和素養,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認為是“吸收、處理、創造信息和組織利用、規劃資源”的能力和素質。也就是說,要求信息社會中的每一名大學生,都能夠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進行有效的檢索,發現自己有用的信息,并通過適當的分析處理,使獲取的信息對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發揮作用,提高創新能力。
教師應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放射思維、提高學生的自信力,培養競爭意識。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習慣,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實施“六大解放”,煥發學生活力。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解放眼睛,解放頭腦,解放雙手,解放嘴,解放空間,解放時間,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盡管發揮出來。”
在教師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性人才過程中,教師自身也應主動接受創新教育,使自身的能力水平符合創新教育的需求。首先,更新觀念。教師應突破對傳統教師角色的認識,更深刻地了解教育對人類的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作用,更清晰地把握創造教育的實質和內涵,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積極探索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其次,勇于實踐。教師應勇于在教學改革中走新路,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與方法,創造有特色的、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勇于探索和創新,在開展創造教育的實踐中開拓進取,塑造自我的創新人格。最后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
5 結束語
計算機基礎教學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教育部高教委《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指導下,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路子會越來越寬廣,但任重而道遠。
因此,要認真研究各校的具體情況,綜合各院校改革的成功經驗和成果,制定適合學校具體情況、具有特色的改革方案,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管理、實驗教學、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實踐,力求符合時代要求,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分析、歸納、綜合利用及創新能力,培養出新世紀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曉慧,王一凡.當今時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探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2):21-23.
[3] 宣仕錢.創新素質的內環境與外環境建設[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2):35-37.
[4] 聶翔雁.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2):46-48.
收稿日期:2007-02-06
作者簡介: 張菁(1965.12-),女,北京人,大連水產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計算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