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口魚是我國南方江河的名貴經濟魚類,在分類上隸屬于鯉形目、野鯪亞科、卷口魚屬,俗稱老鼠魚、嘉魚等。主要分布在我國的珠江水系和沅江水系以及臺灣省的江河水域,廣西境內的黔江、紅水河、郁江、左江、右江、柳江、桂江等江段的資源較豐富。卷口魚因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與斑鯁、鱸魚、鱖魚同被稱為西江的四大名產,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開發養殖前景。但長期以來,因過度捕撈,自然水域魚類資源日趨減少。
卷口魚身體延長,頭部圓錐狀而后部側扁。吻尖而突出,有側溝走向口角:吻皮中部下垂,且向腹面包圍,有10-12根流蘇狀分枝。眼較小,在頭側中上方,距吻端與距鰓蓋后緣相等:眼間隔寬而隆起,上頜與吻皮分離,前端尖狹。有角質;下頜為舌狀突出,邊緣也有發達的角質,與下唇廣泛分離,下唇有2排長短不一的乳突:兩唇后溝不連續。深藏于頦溝之內,兩條顛溝自腹面向后方伸出,在鰓蓋膜連結處前中止。須甚發達,上頜須略長于下頜須,著生于伸出吻皮的側角:下頜須著生于頦溝外側。鰓蓋膜連于頰部。相交處有寬的間隔。鱗片中等大。胸、腹部鱗片不變小:腹鰭基部腋鱗不十分發達,側線平直。貫穿體側中央。體背棕黑色,腹部銀白色。
卷口魚為穴居性魚類,在自然水域棲息于江河底部的巖石洞隙之中,以攝食軟體動物為主,此外以有機碎屑、昆蟲、蝦類、硅藻、藍藻及其他絲狀藻類等為餌料。在人工馴養條件下,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飼料等。一般2齡魚達到性成熟,最大個體可達1000克,常見個體,150-500克。主要產卵季節在4-9月,產卵場多分布在其生息的水域中,產卵處水流湍急,卵多粘附于石頭、沙礫等物的洞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