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國農業十大新聞揭曉
由農民日報社、中國農村雜志社聯合首都十家主要新聞單位評選出的2006年全國農業十大新聞是:
1.我國自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取消農業稅,延續了幾千年的“皇糧國稅”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2.2006年中央“1號文件”公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式啟動;
3.《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發布,對涉及農民工利益的工資、就業、技能培訓、勞動保護、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問題作出具體規定;
4.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這部法律的貫徹實施將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
5.農業部發布《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部署未來五年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方針、目標、戰略、重點;
6.我國全面啟動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逐步建立起以農村集體經營組織內部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多種經營形式并存、責權利相統一的集體林業經營體制;
7.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這部法律的貫徹實施必將有力地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
8.我國首顆航天育種衛星“實踐八號”回收艙成功回收,圓滿完成誘變育種實驗和機理研究等空間運行試驗任務;
9.我國糧食生產實現1985年以來首次連續三年增產,糧食667平方米(1畝)產量連續三年創歷史最好水平;
10.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全面展開,農業普查是黨和政府制定“三農” 政策的重要依據,直接關系到億萬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北京 李永生)
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87元
2006年,農民的收入連續三年保持了6%以上的增速,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到2006年已達3587元,增長7.4%。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已經達到了1375元,比2005年增加了200元,增速為17%。農民的農業收入增加53元,增長3.6%;農民家庭經營二、三產業的收入增加35元,增長了9.3%。中央財政對農民的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的購置補貼等等,這些全年的人均轉移收入達到181元,人均增加33元。(北京 宋修偉)
我國已全面推行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
繼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在中國農村部分地區試行收到較好效果后,這一獎勵制度目前已在全國全面推行。
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是指對農村只有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夫婦年滿60周歲的計劃生育家庭,由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按人年均不低于600元的標準給予獎勵扶助的制度。
政府將采取“四權分離”的辦法確保獎勵扶助金發到老百姓的手中,人口計生部門負責資格確認,財政部門負責資金的管理,信用社、郵政局和金融部門負責資金的發放,紀檢、監察部門負責資金的監督。(北京 崔靜)
工商總局確定2007年為“農村食品市場整頓年”
國家工商總局前不久確定2007年為“農村食品市場整頓年”,將把農村食品市場作為強化農村市場監管的重點,開展農村食品市場整頓。
其整治重點是:加大對農村食品經營主體的監管力度,規范經營主體資格;加大對農村城鎮、集鎮、鄉村舉辦的食品交易會、廟會和旅游景區景點、車站、碼頭等重點區域經營食品的監管力度;加大對城鄉接合部和各類食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個體商販、小作坊、小商店、小食品店、小攤點、小餐館的監管力度,嚴格規范經營行為;加大對消費者反映強烈和與農民群眾日常生活消費關系密切的食品品種的監管,突出抓好糧、油、肉、蔬菜、醬油、食醋、禽蛋及其制品、飲料、糕點、奶制品等品種,切實保障食品質量,嚴格規范食品質量準入行為;加大案件查辦力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無證無照經營食品以及利用農村作掩護印制食品假包裝、假標識、假商標等違法行為。(北京 孫玉波)
江蘇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居全國之首
江蘇省所有縣(市、區)都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的農業人口達4087萬,參保率達到90.5%,居全國首位;全省人均年籌資標準提高到不低于50元,為了保證參保農民交費不增加,2006年省級財政安排了7.3億元對經濟薄弱地區分類分檔補助;全省已有3000多萬人次的參保對象得到過補償?,F在,參保農民大病補償“封頂線”全面提高到3萬元以上,有的地方最高可報銷10萬元左右。(江蘇 許美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