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的英國,有一位多少被人忽略的作家華爾浦爾(Horace Walpole),但是許多讀者都聽說過他的名言:“對于感受的人來說,生活是一出悲??;對于思考的人來說,生活是一出喜劇?!?Life is a tragedy to those who feel,a comedyto those who think.)
正是此人,在1764年創作了一部充滿罪惡、暴力和兇殺的小說。小說的背景是中世紀、是所謂的“哥特式”城堡,即《奧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小說的副標題則是“一個哥特故事”(A Gothic Story)。由此,便有了“哥特小說”之謂,便有了我們關于中世紀城堡和修道院的一切聯想。與之相伴,哥特式的建筑風格也被逐漸定型于恐怖、怪誕、神秘的文學敘述。
甚至在當代的“學者小說”中,我們仍然可以通過艾柯(Emberto Eco)的《玫瑰的名字》《??茢[》《昨日之島》,托爾金(John Ronald Tolkien)的《指環王》等等,讀到“哥特式”場景與某種特定氛圍的天然聯結?!案缣亍北緛砼c文學無涉,而何以標志了文學的風格、又鑄就了文學的想象呢?
以外部環境解釋文學的內在風格,其實并非華爾浦爾、或者任何一位英國人之所長,最著名的例子倒是法國批評家斯塔爾夫人(Staěl)和泰納(Taine)。有趣的是,這兩位法國人都注意到歐洲“南方”與“北方”的深刻差異。其中“北方”所代表的精神氣質,恰好帶有某些本然的“哥特”意味。
在他們看來,歐洲的南方人“住在可愛的風景區,站在光明愉快的海岸上,向往于航?;蛏虡I,并沒有強大的胃欲”;北方人“住在寒冷潮濕的地帶,深入崎嶇卑濕的森林、或瀕臨驚濤駭浪的海岸,為憂郁或過激的感覺所纏繞,傾向于狂醉和貪食”。因此,“南方”的古希臘羅馬文化和拉丁傳統,“傾向于……情感和氣質方面的發展”,法國就是典型;“北方”則關聯于基督教的騎士制度和日耳曼民族的激烈情緒,“喜歡戰斗流血的生活”,英國和德國都屬于此類。
在這樣的基礎上,“南方”與“北方”(地域)、“希臘羅馬傳統”與“中世紀的騎士制度”(時代及社會體制)、“多神教”與“一神教”(文化形態和宗教觀念),都被納入了文學性質的討論,也都可能與我們面前的這部“哥特小說”隱約相關。但是在上述討論中付之闕如的,卻正是“哥特小說”。甚至英國人自己的批評家赫茲利特(W.Hazlitt),也認為華爾浦爾的“哥特小說”只不過“使人感到驚駭,但對想象力不起作用”。乃至二十世紀又有更加刻薄的“酷評”,指稱“哥特小說”是“書商和書刊經營者”對于大眾趣味的“迎合”。
以“經典”的閱讀傳統而論,“哥特小說”始終是不人流的。與之相對照,托爾金的《指環王》卻在英國Waterstone和美國Amazon兩家書店評選的“最偉大小說”中,兩度獲得桂冠。我們也許只能說:華爾浦爾所開啟的那些“哥特小說”,實在是生不逢時。
但是無論如何,歷來的讀者其實并不特別在意批評家的口味。華爾浦爾似乎已經暗示過我們:閱讀小說的人多半是在感受,卻未必那么認真地思考。而這“感受”同樣可以是認真的。習慣于思考的批評家,往往用過于嚴肅的標準框范一切對象,結果有時倒使自身成了一出“喜劇”。因為在任何嚴肅的思考之上,可能還有“上帝在發笑”。
總之,“哥特小說”讀則讀矣,不一定要去追究它們是否與基督教有關、是否真的被歷史所“低估”。否則,豈不無趣?
(《麗姬婭——經典哥特小說集》,[美]愛倫坡等著,中國華僑出版社即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