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西格斯(Anna Seghers,1900~1983)是二十世紀德國文學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她的長篇小說《第七個十字架》《死者青春常在》,蜚聲于國際文壇。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安娜·西格斯還是一位與中國有著密切關系的德語作家。她與我國女作家、社會活動家胡蘭畦三十年代初期在柏林結下的深厚友誼和開展的文學合作活動,一更是二十世紀中德文學因緣的佳話。
安娜·西格斯早年曾在海德堡、科隆等地學習漢學,她對關于遠方的中國的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博學多才、思想進步的漢學家菲利普·謝費爾(PhilippSchaeffer,1894~1943)對她影響很大。1928年,西格斯發表成名作長篇小說《圣芭芭拉漁民的起義》,獲得克萊斯特獎,1934年被著名導演埃爾文·皮斯卡托在蘇聯搬上銀幕。1928年,她加入德國共產黨,次年參加德國無產階級革命作家聯盟的工作。1930年11月,安娜·西格斯出席了在蘇聯哈爾科夫召開的國際無產階級革命作家會議,中國“左聯”特派蕭三出席此次國際會議。胡蘭畦和安娜·西格斯的文學交往,應該與西格斯學習漢學和積極參與當時德國的左翼文學運動的經歷不無關聯。
胡蘭畦1901年生于成都,早在二十年代初她就在惲代英的影響下在四川參加了進步婦女運動。1926年她在廣州參加了北伐,后來到武漢,進入中央軍校女生隊。茅盾在大革命失敗后亡命日本期間創作的長篇小說《虹》中的女主人公“梅女士”就是以胡蘭畦為原型創作的,向茅盾提供此創作素材的秦德君是胡的同學兼好友。1930年胡蘭畦來到德國,與旅居德國的宋慶齡、何香凝等著名民主人士關系密切。在柏林,她由廖承志、成仿吾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旅德支部。在柏林,胡蘭畦見到了德國著名的女社會活動家克拉拉·蔡特金。胡蘭畦在柏林的交往圈子奠定了她同德國左翼文學界建立聯系的基礎。她就是在這里與當時在德國文壇初露頭角的安娜·西格斯結下友誼并開始文學上的合作的。
1932年,安娜·西格斯和胡蘭畦合作的通訊《楊樹浦的五一節》作為頭篇發表在德國共產黨五月一日出版的《紅旗》(Die Rote Fahne)雜志上。兩人合作的對話《來自我的工作作坊的小報告》發表在德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機關刊物《左翼陣線》上,安娜·西格斯采用了當時頗為流行的合作式的“寫作作坊”的創作方式。文章報告的就是創作反映上海楊樹浦的紡織女工怎樣準備慶祝五一節這篇通訊誕生的具體過程。在這篇文章中,西格斯提出了“我們不是為描寫而寫作,而是為了通過描寫,為改變而寫作”的著名論點。1933年,西格斯在《紅旗》上又發表了《重山》一文,也是根據“蘭畦”提供的材料寫成的。在西格斯193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伙伴》中出現了一對姓廖的中國兄弟,如果我們聯系到當時廖仲愷的夫人何香凝和兒子廖承志在柏林,以及他們與胡蘭畦的關系,就會發現西格斯小說中的中國人物命名并不是沒有根據的。根據1933年發表在《紅旗》雜志第9期上的一則紀錄,安娜·西格斯還準備和一位名叫Schü Kreng(實際上就是胡蘭畦)的中國女作家創作一部反映一位中國婦女的人生和發展的長篇小說。可惜因德國國內政治形勢的發展,使這一合作計劃擱淺。否則中德文學關系史將會出現一部與茅盾的《虹》相對應的德文作品。
1933年春,因從事進步運動,胡蘭畦被希特勒法西斯關進德國女牢。當時在上海,宋慶齡、魯迅等以“民權保障大同盟”的名義向德國駐滬領事館提出抗議。三個月后,胡蘭畦才獲釋,不久被迫流亡他國。像大多數德國進步作家一樣,安娜·西格斯也于這年開始了長達14年的流亡生活。
出獄后,胡蘭畦寫了《在德國女牢中》一書,該書曾經在法國作家亨利·巴比塞主編的《世界報》上連載,被譯成英、德、俄、西等國文字出版,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936年該書在上海出版,半年內重印四次。1983年,該書由成都人民出版社再版。
1941年,流亡在墨西哥的安娜·西格斯還記著胡蘭畦,她在《自由德國》上發表了短篇翻譯《挑夫》,載明原作者是“蘭畦”作,由中文翻譯。在墨西哥期間,西格斯還在《自由德國》(1944年第8期、第9期)上撰文介紹評價史沫特萊的《中國的戰歌》一書。
1950年9、10月間,作為民主德國作家協會代表的安娜·西格斯隨團訪問中國,參加我國國慶盛典。她在來中國的飛機上,與研究德語文學出訪歸國的馮至先生相遇,他們提到胡蘭畦。西格斯在9月26日的日記中寫道:“飛機越過長城。在機上遇見的戴大眼鏡的,他認識蘭畦?!瘪T至也有文字記載這次相逢(馮至:《安娜·西格斯印象》,初刊于1951年《文藝報》)。據說她在這次訪問中還特地與胡蘭畦見了面。順便說一下,安娜·西格斯還為1952年德國藝術科學院出版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德譯本撰寫了后記,1952年5月23日的《人民日報》刊登了她的紀念講話發表十周年的文字。同年,西格斯還寫作了《關于中國戲劇的通訊》一文。
西格斯和胡蘭畦當年在文學上的合作關系一直處于塵封中,成為研究界的不解之謎。這與西格斯所留文字中對胡蘭畦名字的多樣記載不無關聯,或簡略為L.,或Schtü-Yin(胡蘭畦曾化名為徐茵),或Shui Kreng,或Shui-Kiang,或Lansi,無怪乎會給德國的研究者帶來很大的困難。早在1965年出版的弗·阿爾布萊希特(Friedrich Albrecht)《敘述家安娜·西格斯1926—1932》(Die Erz?hlerin Anna seghers)中就已提及西格斯與中國女作家Schü Yin(徐茵)的合作。1984年民主德國研究西格斯的著名專家弗蘭克·瓦格納教授執教于北京大學,他在所作的《西格斯與中國》的學術報告中表示不知道這位在三十年代與西格斯合作的中國女作家是誰。1993年旅居美國的德語文學女學者克·奇·羅米奧(Christiane Zehn Romero)在其專著《安娜·西格斯傳》中首次發表了一幅安娜·西格斯與一位名叫Schü Yin的中國作家的照片,但不知道她就是胡蘭畦。德國女學者阿·里希特(Albrecht Richter)在其發表于1994的專門研究西格斯與中國文學關系的博士論文《安娜·西格斯作品中的中國和“中國因素”》(China und'Chinesisches’im Werk von Anna Seghers)中,也未能發掘出胡蘭畦與西格斯這段鮮為人知的中德文學因緣。
直至1994年后,德國安娜·西格斯研究界在中德學者(瓦格納、李士勛、杜文棠)的合作下,這一文學之謎才得以解開,為世人所知。1996年,德國安娜·西格斯學會年刊《墨魚舟》刊發了弗蘭克·瓦格納的《一個女人和她的名字》(西格斯有一部長篇小說標題為《一個男人和他的名字》,在五十年代曾由德語文學翻譯家、音樂家廖尚果譯為中文)、杜文棠的《誰是胡蘭畦》和李士勛的《胡蘭畦的最后歲月》等文,向德文世界的讀者介紹胡蘭畦的生平事跡以及她與西格斯的文學友誼。受瓦格納教授的委托,旅居德國的德語文學翻譯家、《第七個十字架》中文新譯本的譯者李士勛先生還專程赴成都,探望了病中93高齡的胡蘭畦,并贈送了收有六十年前她與安娜·西格斯在柏林合影的《安娜·西格斯畫傳》(瓦格納等編著,德國當代著名女作家克里斯塔沃爾夫作序)一書。李士勛返德后還在柏林的安娜·西格斯紀念館介紹了胡蘭畦,引起了熱烈的反響。1994年12月13日胡蘭畦逝世于成都。第二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長達八百余頁的《胡蘭畦回憶錄(1901—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