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人類就一直在尋找健康長壽的靈丹妙藥,然而結論卻是“人過七十古來稀”。可見,前人的努力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已經達到了極限。只是到了20世紀中期以后,人的平均壽命才開始出現明顯的上升趨勢。時至今日,70歲以上的老年人幾乎家家都有,有些地方,古稀老人甚至有了自己的老年俱樂部,坐在一起暢談當今的幸福生活。于是,“人過七十古來稀”這句老話也就遵循自然規律,作古了。
健康是福,長壽是福。有福之人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究竟什么原因給現代人平添許多福分呢?
這顯然是個大問題,答案肯定也不止一個。有人認為,人類壽命的增長首先應該歸功于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例如,接種疫苗有效地控制了天花、脊髓灰質炎的發病;發現抗生素使得曾經像癌癥一樣可怕的肺炎、結核病顯得不堪一擊;有效地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讓心臟病和腦卒中知難而退,等等,都是很有說服力的證據。
與此同時,也有人認為,人們在整體健康方面的進步更離不開社會福利事業的完善。只有發達的醫藥技術真正能夠被全社會不同經濟地位的人群所利用,才會給社會生活帶來明顯的宏觀效應。
還有人認為,在普及醫藥衛生知識,加強防病抗病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也不容忽視。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健康人生的若干要素,開始從每天做起,重視體育鍛煉,關心飲食營養,戒煙限酒等,這無疑大大提高了人類整體的健康素質。
很多人都在想,假如生活在理想般舒適的環境里,沒有颶風,沒有海嘯,沒有地震,沒有禽流感,沒有恐怖活動,沒有巧立名目的戰爭,人類壽命能夠延續到什么高度呢?這個答案恐怕需要充分發揮人類的想象力了。不過,與其想得太遠,倒不如把注意力轉移到每天的生活中來,糾正生活中各種不利于健康的有害因素,提高日常生活的質量,健康長壽自然可期。
比如說,有人一到冬天就躲不過感冒、發燒、氣管炎,免不了要去呼吸科“報到”。這部分人最要緊的是注意冬天室內溫度。專家認為,最適合人類生活的溫度是22℃。在寒冬臘月,對室外溫度是無能為力的,只有對室內溫度下工夫了。不能用“穿多點”、“蓋厚點”之類的說法欺騙自己,即使身體表面暖和也并非萬事大吉,因為人的呼吸道、肺臟都和外界溫度保持密切接觸。一旦著涼、咳嗽,就證明呼吸系統再也不愿“忍氣吞聲”,不想再“包涵”下去了。
另外,有些人不注意飲食平衡。沒錢的時候只圖“填飽肚子”,有錢的時候又變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兩個極端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缺乏特定的營養成分。1000多年前,醫圣孫思邈就注意到夜盲癥和腳氣病和飲食中缺乏不同的營養成分有密切關系。富人食不厭精,缺的是粗糧,得的是腳氣病:窮人粗茶淡飯,缺的是魚肉,得的是夜盲癥。用現代醫學觀點再看古人,原來,當年富人需要補粗糧麩糠中的維生素B,而窮人則需要補動物肝臟里豐富的維生素A。
解決了生活中最要緊的溫飽問題之后,還應該注意精神健康。許多人因為壓力太大,精神過于緊張,陷于長期的應激反應狀態。這種情況下,本來有助于生存的應激反應又會反過來消耗人體本身的資源,削弱免疫功能,增加組織細胞損傷的機會。怎樣才能從緊張的工作中解脫出來?研究發現,如果每天都能堅持在輕松的環境里步行半小時,也許會給工作,也給自己的生命幫個大忙。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健康大敵,制服它們,健康和長壽就成了可請可托的福分。
編輯 方 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