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食俗集中展示了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和古老文明。由于習俗不同,各地春節食俗五彩繽紛,口味各異,獨具特色。
我國北方人春節第一餐吃餃子,寓“交子”之意。餃子的形狀頗似元寶,所以又寓有“進寶”之意。各地餃子的制法與食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餃,東北的老邊餃子,江南的水煎餃子,均玉潤玲瓏,餡美味鮮。
廣東許多地方,百姓盛行:“萬年糧”,即在過年這一天,做好足夠春節3天全家人吃的飯菜,俗稱“萬年糧”,表示“不愁吃喝”。海南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一般吃素菜,也叫吃齋,現在,初一的齋菜已演變為一種美食。在河南一些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餃子與面條同煮的飯,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安徽一些地區,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卜,名為“咬青”,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江浙一些地區,春節第一餐喜歡用芹菜、韭菜、竹筍等做成“春盤”,象征“勤勞長久”。福建人春節第一餐盛行吃芥菜與芹菜,芥菜色青,寓意“長壽”,吃芹菜,寓意“勤勤懇懇”。湖北一些地方,過年要喝雞湯,象征“清泰平安”。廣西一些地方,過年要吃甜食品,象征生活“甜甜蜜蜜”。
云南的白族群眾,春節第一餐要喝泡米花糖水,祝愿新的一年里日子像糖一樣甜。藏族人民過年飲食風俗是,家家戶戶吃奶餅、手抓肉、油餅等。初一清晨,婦女們到河邊、井旁“汲新水”,象征新年吉祥。新疆維吾爾族人,春節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香噴噴的“普羅”,用面粉、羊肉等做成包子,用帶骨羊肉做成手抓羊肉,以及與漢族餛飩相類似的酸甜可口的“曲曲爾”。塞北大草原的蒙古族人,春節第一餐是全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旁,向長輩敬獻“辭歲酒”后,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廣西部分地區壯族人,春節第一餐要吃白斬雞、釀豆腐、油餅等。廣西寧明縣壯族在春節時,外用芭蕉葉包著,內放綠豆、糯米、腌豬腿,做成大如八仙桌的特大粽子,同族人分食這只吉祥大粽子,表示大家同心同德,和睦親密。臺灣高山族同胞,春節第一餐要吃一種莖葉很長,有苦味的芥菜,俗稱吃“長年菜”,菜中再加入長長的白粉絲,象征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編輯 湯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