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老寒腿”?患者年齡大都在45歲以上,起病緩慢。兩側或一側膝關節經常隱痛,活動時加重,休息后好轉。陰天下雨時癥狀更加嚴重,因此十分怕冷。初秋時節,病人就早早穿上了毛褲。有時急性疼痛發作,關節僵硬,活動時有彈響聲。久坐后關節僵硬加重,活動后稍有好轉。晚期關節腫脹、活動受限。隨著我國人均壽命的延長,“老寒腿”成了骨科熱門。在每天醫院的門診中,來治療“老寒腿”的占了相當比例。
“老寒腿”是俗名,其“正名”叫膝關節退變性關節炎,或骨關節炎、膝關節骨關節病。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位于下肢髖、踝關節之間,負擔重,活動大,關節軟骨容易逐漸磨損、破壞。腰或下肢先天性發育缺陷(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或關節受傷(如骨折、脫位)、生病(如化膿性關節炎、類風濕病)等,可使關節接觸面不平滑,負重力線變化,是膝關節退變性關節炎的重要誘因。
關節退變雖是人生新陳代謝不可避免的過程,但膝關節活動受限,將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必須加強預防,采取各種措施,推遲發生時間,減輕程度,延緩發展,提高生活質量。
首先,對下肢的骨、關節畸形或疾病,應及早治療,并注意防止外傷或過度勞累。人過中年,尤應注意生活規律,經常適當活動。適當運動可促進關節軟骨吸收營養,并保持關節活動范圍。同時,又要勞逸結合,避免活動過多過量損害關節。可選擇打太極拳、慢跑步、散步、做體操等運動方式,持之以恒。保證睡眠和營養。節制飲食,防止過度肥胖,以減輕關節負重。拄手杖也可減輕關節負擔。防止關節受寒濕侵襲,可以使用護膝。
如覺得膝關節不適,應盡早到醫院查治。疼痛厲害時,可遵照醫生建議,選服吲哚美辛、布洛芬、力美松之類藥物。如有關節積液,可以抽出液體,同時注入潑尼松龍等藥物。但切記,這種藥雖能較快地控制癥狀,對關節軟骨卻有不良作用,不宜連續或大量應用。玻璃酸鈉注射液具有潤滑、營養關節的作用,在關節腔內注射,有良好的效果。
有條件的,可選用理療。效果可靠,副作用小。溫泉水溫適宜,并含有多種化學物質,溫泉水療可以加快血液循環,抑制炎癥,有利于康復。
祖國醫學認為,腎藏精主骨。老年人氣血不足,肝腎虧損,風寒濕邪容易侵入,阻滯經絡,發生痹癥。宜采用中藥舒筋通絡,祛寒除濕。常用的中成藥有天麻杜仲丸、壯骨關節丸、舒筋活血片等。也可選用麝香追風膏、狗皮膏、傷濕止痛膏外貼,或搽正骨水、紅花油等藥水。
癥狀嚴重的,可以做關節灌洗。特別推薦在關節鏡下切除部分滑膜和增生骨贅,修整,磨平軟骨,或鉆孔,植骨,促進再生。有些病人適合截骨手術,改變負重力線。關節功能很差的,可以做人工關節置換。
編輯 湯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