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節,普天同慶。闔家團圓,親朋相聚,吃喝玩樂是相當普遍。然而,總有一些人不講究科學飲食,在美味佳肴的誘惑下大吃海喝,以致樂極生悲,不僅不能歡度佳節,還會給身體健康造成急性損傷,并可誘發一些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癥、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和消化道癌癥等,或使這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雪上加霜”,甚或不幸。因此,在節日期間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1)理智飲食,進食有節。節日期間,在餐桌上大多是大魚大肉、名貴菜肴和地方特色菜肴,這是增添節日氣氛、尋求歡樂的民間習俗,無可厚非,但要理智飲食,不可隨心所欲不加控制地暴飲暴食,否則,攝入的營養素大大超過需要量,身體營養失衡,造成熱量過剩引起的體重超重或加重肥胖。
在食物品種繁多的節日里,要盡量做到保持平時的攝食總量或稍有增加,再好的食物也要適可而止。一般中老年人掌握一餐食用量在500~800克食物為宜,包括冷熱菜和點心、水果。但也要做到在控制總量的基礎上不挑食、不偏食,各種食物品種都要吃,這樣不僅可以從不同的食物中獲得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符合營養學要求,而且不致超過胃的“負荷”,影響正常的胃腸道功能。
(2)選擇低脂、低糖、低熱能食物,多吃魚類。節日期間的肉類食物和各種甜品、糖果、糕點以及油炸類食品琳瑯滿目,令人垂涎。然而,這些食物對人體健康來說,都是容易誘發和加重“富貴病”的食物因素,要加以控制,尤其是中老年人更須注意。
據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我國居民平均每人日畜禽肉類的攝入量為78.6克(豬肉占65%)、魚蝦類平均攝入量為29.6克。可見,我國居民吃的肉類主要是豬肉,這是欠明智的。豬肉固然營養豐富,但脂肪與膽固醇含量高,即使是豬瘦肉,其脂肪含量也高于羊瘦肉2倍,高于牛瘦肉1倍多,兔肉含脂肪更低,膽固醇含量也甚微。因此,吃牛肉、羊肉、兔肉比吃豬肉好,雞比鴨、鵝瘦,吃雞肉比吃鴨肉、鵝肉好。甜食,糖尿病患者還是比較警惕的,但對一些體重超重和肥胖人群還需提示一下。過多的糖分不僅會增加胰島素分泌,加速膽固醇積累,使膽汁內膽固醇、膽汁酸、卵磷脂三者比例失調,而且會轉化為脂肪,促使人體發胖,內源性膽固醇增加,促進膽結石的發生。調查發現,90%以上的膽石癥患者都是較為肥胖的中年婦女,并且都有吃甜食的嗜好。另外,油炸食品,含油脂高,是高熱能食品,最好不吃或少吃。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要求,成人日攝取畜禽肉類為78克、魚蝦類為45克。可見我國居民目前魚蝦類的攝入量是偏低的。魚類不僅含優質蛋白質,脂肪含量也低,且其脂肪主要是由人體必需的不飽和脂肪酸組成的,并含有較高的DHA和EPA,海魚含量高于淡水魚。研究證實,魚油可以降低血脂、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改善大腦功能等。美國心臟病協會推薦,每周食用兩次海魚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日本人均每天吃海產品192克,是世界平均消費量的5倍,這是日本成為世界第一長壽國的秘密之一。因此,不但在節日里,即使在平時的膳食中也應增加一些魚類食物,這對健康有好處。
(3)選擇雜糧、粗糧,多吃蔬菜、水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都喜歡上精白米面,主食越吃越細,越吃越少,尤其是在節假日,對健康而言,這不是一個好習慣。稻谷在碾白加工過程中,米糠被全部除去,只剩下淀粉及少量蛋白質。而米糠中包括果皮、種皮、糊粉層、米胚芽等,包含了稻米64%的營養素,是人體維生素B1、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營養素最重要而方便的來源,麥麩同樣如此。在一些雜糧中,如燕麥、小米、玉米、高粱米等,含有精米精面所缺乏的營養素,膳食纖維含量也較高。而雜糧在消化道的時間也較長,從入口到消化吸收需要2個小時,而精加工食物半小時不到就被消化吸收了,食物消化吸收快,會導致胰腺不能及時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久而久之,胰腺功能下降,使血糖居高不下,最后會發展為糖尿病。碳水化合物在膳食總熱能中提供的熱能過低還容易引起肥胖,營養學家認為,碳水化合物提供的熱能在55%~65%為適宜,因此,健康成人每人日攝入的主食要在300~500克。
據2002年全國營養調查,我國居民平均每人日蔬菜攝入量為276.2克,水果為45.0克,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量都是不夠的,對健康也是很不利的。蔬菜不僅供給我們大量的膳食纖維,而且人體50%以上的維生素C和90%以上由胡蘿卜素轉化來的維生素A以及鈣主要來源于蔬菜,所以蔬菜是具有防癌作用的重要食物。水果對健康的重要性與蔬菜相似甚或比蔬菜更重要,尤其是在抗癌方面,不僅是由于它的維生素C、胡蘿卜素等營養素含量較高,還因為其含有很強的抗癌活性成分,如多酚類、黃酮類、多糖類、膳食纖維和某些礦物質(硒、鋅、鉬等)。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癌癥研究會建議每人日蔬菜和水果為400~800克,目前我國居民蔬菜和水果攝入量為321.2克,下限水平都沒有達到。國民在節假日期間首先應重視改善這種狀況,每人日攝入蔬菜類400~500克,水果類100~200克。
(4)控制食鹽攝入量。中國菜肴,不論是葷是素,采用炒、煮、煎、炸、熬、烤等方式做出來的都要加食鹽調味,有些人少加鹽還感到不夠味。節日期間各種菜肴十分豐富,吃得也較多,隨之食鹽攝入量也必然增加。食鹽(氯化鈉)是人體的必需營養素,但攝入過多對人體健康是很不利的。食鹽攝入量越多,人體的血壓水平就越高,與每日食鹽攝入量小于6克相比,每日食鹽攝入量大于12克者所患高血壓病的風險增加14,%每日食鹽攝入量大于18克所患高血壓病的風險增加27%。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食鹽與胃癌發生率密切相關,食鹽量越高的地區,胃癌患病率也越高。此外,吃鹽太多還可能導致腎臟病、心臟病、風濕病等。據2002年全國營養調查,我國居民每人日食鹽攝入量平均為12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每人日食鹽不超過6克,因此,我們要提倡菜肴少調味,重原汁原味,控制食鹽攝入量。
(5)飲酒適量,提倡敬酒不勸酒。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備有美酒佳肴,是國民飲酒的高峰時期,可謂“無酒不成席”。美酒助興是可以的,但不要忘記,飲酒要適量。所謂適量,即少量,是對人體有益、給人帶來享受和歡樂的的量。如過量飲酒、酗酒、醉酒。甚至嗜酒如命,就會導致急性或慢性中毒酒精。
研究顯示,飲酒與高血壓和血脂異常的發病危險密切相關,飲酒量越高,人群患高血壓、高膽固醇及高甘油三脂血癥的風險越高。與不飲酒或攝入酒精量每天小于20克者相比,攝入酒精量大于60克者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和高甘油三脂發病率分別增加77%、33%、136%和56%。
長期嗜酒,由于反復刺激口腔、食管和胃粘膜,不僅可引起口腔炎、食管炎、胃炎和胃潰瘍,而且也是誘發食管癌、胃癌、肝癌和口腔癌的重要因素。在婦女嗜酒者中,乳腺癌的發生率比不飲酒者高20%~60%。
由此可見,必須改變不良的喝酒風氣,提倡敬酒不勸酒、文明飲酒,即敬酒者舉杯表心意,被敬酒者隨意,不要強拉硬磨的干杯。世界抗癌基金會建議不飲酒,如飲酒則男性每日限飲2杯,女性1杯。所謂1杯是指250毫升啤酒或100毫升葡萄酒或25毫升35~40度的白酒。
編輯 李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