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一位文化批評家說,人類正面臨著一個渴望更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價值觀念的尺度已完全改變,——這個“渴望更新的世界”,因為人類的生活和渴望,世界不僅每日是新的,而且,也不斷涌現出新的文化,而對我們的現實來說,這種新的文化,就是伴隨著當今娛樂時代產生的“粉絲”這個社會群體出現的、越來越引起人們重視的“粉絲文化”。

其實,這種“粉絲文化”,在“超女時代”,就已經初露端倪,那些所謂張靚穎的粉絲們自稱“涼粉”,何潔的粉絲自稱“盒飯”(何 fan ),李宇春的粉絲自稱“玉米”(宇迷)。而以惡搞著名的胡戈的“粉絲”叫作“饅頭飯”。另外,諸如海選、互動、包裝、短信抽獎、偶像出書、抬高偶像人氣指數……也是被看作是一種時尚“粉絲”文化的。
看過中央電視臺第四套播出的一個介紹內地和港臺“粉絲”追星的電視節目,更讓人見識了如今“粉絲”追星的種種世相,有的因熱愛自己喜歡的偶像而把自己的樣子“整容”成偶像的容貌,有的不放棄自己所熱愛的明星的一切光盤、盒帶等影像資料的搜集,有的把自己所有的幸福和快樂與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聯系起來,有的甚至不顧自身的經濟條件,因為追星而使自己的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負擔總之,“粉絲”追星,已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其所折射的“粉絲”的文化向往,以偶像作為自我的價值追求、行為特質和人格標準,以及粉絲的情緒化和非理性的行為選擇都在反映出了一種“粉絲”文化的表現。
2006年,易中天、于丹等這些“新學術明星”火爆全國,在大眾文化中成為明星人物,而伴隨著走紅于年輕一族中的“粉絲文化”,網上也開始出現了許多“教授粉絲”——“乙醚”(易中天的擁戴者)、“魚丸”(于丹的擁戴者)、“年糕”(閻崇年的擁戴者)、“海飛絲”(紀連海的擁戴者)。
的確,“粉絲”文化,正在成為生活中的一種現象。“今天你粉了嗎?”成為一句時尚文化流行話語。2006年11月6日,全球首個以粉絲為主題的節慶正式創立推出,而且主辦者明確宣稱“粉絲節”的目的,“就是為了孕育粉絲健康文化,撬動一個潛力巨大的‘粉絲產業’,形成一種新興的‘粉絲經濟’”。專家學者開始解讀和探討以大眾、草根參與為主,彰顯主體意識和文化消費意識的“粉絲”文化對社會文化的沖擊。有人預言:今天,娛樂早已經從星時代過渡到粉時代,粉絲的力量無窮大,絕非只是簡單的追星和崇拜,而在粉絲群體的共同努力下,粉絲甚至已不僅僅是一種現象,而是逐漸形成為一種有著獨特鮮明特色的粉文化,正是具有了這種文化基礎和精神,粉絲現象才被社會大眾接受并迅速蔓延……
對“粉絲”文化的崛起,《新周刊》以“粉絲文化”為題,大篇幅地進行研究探討。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也在關注“粉絲”現象,他說:“把fans譯成‘粉絲’,這個名字取得好。如只譯作‘粉’,可能有歧義,不好;加上‘絲’,體現了有一群人,很貼切。倘若只有四五十人,那就不成為‘粉絲’。同樣是仰慕,‘知音’只能是少數,而‘粉絲’卻必須是多數。‘知音’要求在信仰、主張、觀點、處世等方面,互相有充分的理解與認同;而‘粉絲’主要是崇拜,或者說是狂熱的崇拜。其特征是:著迷,沖動,不理智,甚至有點歇斯底里。這樣的現象主要出現在某個年齡段的人群中,是社會活躍開放的一種表現,不要去苛求。有些事情,‘附庸風雅’一下也是需要的。在眾多‘粉絲’當中,說不定也會成長出幾位‘知音’來的。”
因此,對于風起云涌的“粉絲”,對于已具雛形的“粉絲”文化,盡管還有人質疑,有人不贊同,但我們已經無法漠視它的存在了。
有人說,“粉絲”作為從古到今的一種文化現象,跟所有其他被學者們分門別類、歸納解析的文化現象一樣,其本質是極其簡單的——人類對同類的喜愛之情;喜歡一個明星可以讓你得到很大的快樂和美的享受,這是“粉絲”文化的本質。還有的人把“粉絲”文化做了概括:首先是粉絲群體的團隊精神,其次是粉絲們那種喜歡就勇敢表達出來并鮮明支持的率真精神,第三是粉絲積極主動、甘于付出的奉獻精神,第四是粉絲與喜愛對象患難與共的忠誠精神,第五是粉絲面對壓力和困難敢于挑戰和奮爭的“PK精神”。
文化的本質是什么?文化的本質,是它的寬容性,多樣性和參與性。文化也是對完善的追求,是個人人格提高的巨大手段之一。如果這是“粉絲”文化的“精華”,是“粉絲”文化的追求,那么,“粉絲”文化,自有它存在和發展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