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稅收政策通知》顯著降低了創業投資基金的稅負,創業投資基金因此有可能成為境內外資金流的洼地。
2007年2月15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在經過一年多的研究論證和反復修改后,聯合下發了《關于促進創業投資企業發展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簡稱《稅收政策通知》)。
2005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聯合發布《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簡稱《創投企業管理辦法》)后,國務院領導批示要求“要抓緊制定配套政策”。《稅收政策通知》就是《創投企業管理辦法》的重要配套政策之一。
創業型經濟VS市場失靈
早在1984年,管理學泰斗德魯克就指出:現代經濟正在從大型公司主宰的寡頭經濟向創業型經濟轉變。創業投資作為“支持創業的投資制度創新”,通過培育和扶持創業型企業,對于促進創業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創業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擴大社會就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社會效益,并不能內化為創業投資的經濟效益。由于創業投資具有高風險性和規模不經濟性等特征,在其投資創業企業后還往往處于權利義務不對稱的弱勢地位,因此僅僅依靠市場機制來將社會資本轉化為創業投資資本往往要面臨市場失靈問題的挑戰。
針對創業投資所具有的正外部性和市場失靈問題,在創業投資業發達國家,都有專門針對創業投資的扶持政策:稅收激勵政策已經被證明為效率最高而且不會導致創業投資基金治理機制扭曲的扶持政策之一。
但是長期以來在中國,創業投資企業不僅得不到稅收優惠,反而在一些方面受到歧視。例如,個人投資于上市公司股票時,其所獲股息紅利所得可享受減半征收個人所得稅政策。但個人投資創業投資基金股份時,其所獲股息紅利需全額納稅。
在這種背景下,出臺專門針對創業投資的稅收政策,以減輕創業投資的稅收負擔,顯得尤為迫切。

五大原則
新出臺的促進創業投資企業發展稅收政策較好地體現了以下五大原則:
(一)稅收優惠方式適應創業投資特點
創業投資行業具有投資項目失敗概率高的特點。項目失敗,創業投資基金根本就得不到收益,因此如果采取傳統的所得稅減免優惠方式,創業投資基金并不能得到實際好處。創業投資的周期通常較長,非要等到有了收益才對所實現收益進行稅收減免,投資者往往缺乏耐心。所以,《稅收政策通知》明確實行按投資額的一定比例核定應納稅所得抵扣額的優惠方式。這樣對今后可能失敗的項目,可以在投資過后申請核定一定的應納稅所得抵扣額度,用于抵扣盈利項目的應納稅所得。
并且,按投資額的一定比例所計算得的應納稅所得額抵扣額,在當年不足抵扣的,可在以后納稅年度延續抵扣。
(二)稅收優惠環節適應現行稅收政策體系
《稅收政策通知》僅針對通過創業投資(基金)企業間接從事創業投資的行為實行稅收優惠。
在按照收益主體確定征稅主體的國家,通過創業投資基金間接從事創業投資要涉及創業投資基金所得稅和投資者所得稅這兩個環節的稅負問題。相應地就有必要在創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的投資者這兩個環節都給予稅收優惠政策。
但是聯系到我國現行稅收制度,根據2000年發布的《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股權投資業務若干所得稅問題的通知》,我國對企業從事股權投資的收益實際上已經較好地解決了雙重征稅問題,即企業從事股權投資的收益如果在上一個收益主體已經足額繳納所得稅的,企業就無需再繳納所得稅。
考慮到創業投資基金的投資者主要是包括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商業銀行在內的各類企業,《稅收政策通知》就不再涉及投資者環節稅收問題,而是允許創業投資基金按對外投資額的一定比例申報應納稅所得抵扣額。
(三)稅收優惠力度適中
《稅收政策通知》對創業投資企業按其對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投資額的70%抵扣應納稅所得額。以目前實行的33%企業所得稅率折算,可抵扣的稅額相當于投資額的23.1%;以2008年《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后的25%企業所得稅率折算,可抵扣的稅額相當于投資額的17.5%。優惠力度應該是比較適中的。
單純看所得稅抵扣力度,無法與大多數創業投資發達國家與地區相比,但是聯系到2000年發布的《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股權投資業務若干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如果創業投資企業在進行應納稅所得抵扣后,按照足額稅率核繳余額部分的所得稅,企業投資者將無需再繳納所得稅,這種綜合效果應該能夠顯著降低投資者特別是企業投資者通過創業投資基金間接從事創業投資的總稅負水平。
實際上,按照國外創業投資基金業績表現表現出來的水平衡量,絕大多數創業投資基金在其整個存續期內不用繳納任何所得稅。
(四)稅收優惠條件體現鮮明的政策導向性
為了體現稅收優惠的政策導向性,國外對享受稅收優惠等政策扶持的創業投資基金,通常要求其主要投資于最需要國家扶持的處于創業前期的中小企業。
結合我國國情,《稅收政策通知》要求創業投資企業統一按“對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投資額的70%”來申報應納稅所得抵扣額度,而且對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的投資期限應達到達2年及以上。
《稅收政策通知》還要求創業投資企業在按前述條件申報應納稅所得抵扣額度時,必須滿足兩個前提性條件:(1)經營范圍符合《創投企業管理辦法》規定,且工商登記為“創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等專業性創業投資企業。(2)遵照《創投企業管理辦法》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完成備案程序,經備案管理部門核實,投資運作符合《創投企業管理辦法》有關規定。
(五)創投企業可以自主投資各類未上市企業
我國臺灣地區創業投資業起步之初,由于基金總規模不大,加之半導體等領域的技術革命給創業投資帶來了大批投資案源,投資比例限制并不成為問題。但隨著我國臺灣創業投資業的不斷壯大,當地創業投資界普遍要求中國臺灣地區當局取消對創業投資基金投資方向的比例限制,允許創業投資基金可投資所有未上市企業。
吸取國外特別是我國臺灣地區的教訓,加之按對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投資額的70%這一統一比例來計算應納稅所得抵扣額度,已經能夠體現“多投資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多享受所得稅抵扣”的激勵導向,《稅收政策通知》不再要求創業投資企業必須將多高比例資金投資于中小高新技術企業。
創投春雨
2005年11月《創投企業管理辦法》的出臺曾被業界譽為中國創業投資業在經歷了漫長寒冬后的一聲春雷。而創業投資稅收優惠政策一直被業界期盼為春雷后的第一場春雨。
雖然《稅收政策通知》來得遲了些,但它對我國創業投資業的影響將是深遠的。
由于《稅收政策通知》顯著降低了創業投資基金的稅負,創業投資基金有可能成為境內外資金流的洼地。同時由于包括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商業銀行在內的各類企業投資設立創業投資基金,不僅基金本身通過所得稅抵扣基本上可以實現免于繳稅,而且企業從基金所得也無需繳稅,因此,各類企業從事創業投資的熱情將被最終激勵起來。
此外,由于只有經備案管理部門不定期檢查和定期年檢后核實的專業性創業投資企業才能申報所得稅抵扣,《稅收政策通知》將極大地促進創業投資企業的專業化運作,改變目前創業投資機構既做創業投資又做證券與房地產投資的不規范局面。
制度博弈
按照2000年發布的《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股權投資業務若干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如果創業投資企業的投資者是企業的話,自然是既在創業投資企業環節享受了所得稅抵扣,又不需要在投資者環節繳稅;但是,如果投資者是個人的話,其從創業投資企業所得仍然需要按照20%的稅率繳納投資所得稅。若是在創業投資企業環節應納稅所得沒有被抵扣完,個人投資者實際上還需要在創業投資企業環節承擔一定程度的稅負。
因此,《稅收政策通知》并沒有解決個人投資者通過創業投資企業間接從事創業投資的雙重稅負問題。由于個人通過專業性創業投資企業間接從事創業投資的總稅負將高于或至少是等于個人直接從事創業投資的稅負,這勢必影響個人通過專業性創業投資企業從事創業投資的積極性。為彌補這個缺陷,地方政府可以針對個人通過創業投資企業間接從事創業投資的情況,以適當方式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
雖然《創投企業管理辦法》規定創業投資企業可以按公司或法律規定的其他企業組織形式設立,但由于按照新修訂的《合伙企業法》,合伙企業本身不再作為納稅主體,而是在合伙人環節分別繳稅,因此,《稅收政策通知》所明確的在創業投資企業環節核定應納稅所得抵扣額度的做法,對以有限合伙形式設立的創業投資企業沒有意義。
同時由于通過有限合伙制創業投資企業間接從事創業投資,在投資者環節仍需按足額稅率繳納所得稅,因此,實際稅負可能高于通過公司制創業投資基金間接從事創業投資適用的稅負水平。根據修訂后的《合伙企業法》以及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及新制定的《企業所得稅法》,目前對有限合伙制創業投資基金實行稅收優惠具有較大的難度。比較現實的辦法是以公司形式設立和運作創業投資基金,同時對公司制度進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