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龍的流產說明,產業配置和布局,應該由企業通過競爭來實現,憑計劃經濟似的一廂情愿已經行不通了。
在籌建超過一年之后,有報道稱深圳聚龍光電總經理劉曉東證實,聚龍光電項目尚遙遙無期,至于上何種產品線、何時出產品等均是未知數。無疑,劉曉東的這番話暗示,聚龍光電項目已經形同流產。一個當初被寄予厚望、風光無限的投資項目走到這步田地,雖然難免有些黯然,但是理性的人們更應為此感到高興。
聚龍光電當初的誕生就很有點奇怪。一方面,據說是國內彩電業的四個巨頭TCL、創維、康佳、長虹等不滿上游液晶面板受制于日韓企業,頗有點憤憤不平,希望做點什么;另一方面,聽說是深圳市政府希望投入巨資,發展壯大本地的液晶產業。于是,雙方一拍即合,深圳聚龍由此誕生。 
應該說,這么大規模的投資項目的上馬一定是做過細致的調查研究的。但不知為何,決策者對擺在眼前的困難卻視而不見。單是聚龍光電發起者的身份就頗讓人不解。須知,TCL、創維、康佳、長虹之間可是徹頭徹尾的競爭關系。博弈論早已清楚地告訴我們,完全競爭者間的合作原本就極其虛弱,更何況合作最終目的還是一起掌握上游進貨大權?
此外,聯合體也不掌握生產液晶面板必備的技術。想當初,京東方不惜重金前往韓國收購了一條生產線,為的就是掌握其核心技術,然而直到今天仍然不能完全吃透,在這上面吃盡苦頭。足見掌握核心技術對投資液晶面板生產線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值得關切的是,最終聚龍找到的技術提供者正是京東方。而京東方陷入巨虧的泥潭早已眾所周知,雙方的合作前景便可想而知了。及至不久前,京東方宣布將與上海廣電、龍騰光電合并重組,無疑,就更顧不得聚龍的事情了。
實際上,理性的人應該為聚龍光電的倒掉而歡呼。在技術儲備、產業配套等條件完全不具備的情況下,動輒花上數十億美元投資一條液晶面板生產線,無異于開上一條永遠沒有出口的燒錢高速公路。看看今天京東方與上海廣電的兩難窘境足可引以為戒了。
如果說當初上馬京東方與上海廣電,多少還有點計劃經濟色彩,認為寧可虧錢,國家也不能不有此產業的話,那么今天的聚龍項目,就連這點理由也沒有了。聚龍的事例說明,產業配置和布局,應該由企業通過競爭來實現,仍憑計劃經濟似的一廂情愿已經行不通了。
另外,即便聚龍光電運作成功,恐怕四位彩電企業老總的初衷也無法實現。社會經濟進步與發展,從根本上是由不斷專業化的分工推動的。彩電業難做,就向上游伸手的做法與社會分工細化的總趨勢相悖。
極為可能的是,當家電企業進入液晶面板產業后,同樣會發現其上游仍然受制于人。這從美國康寧公司每年靚麗的財報與京東方、LG、Philip等不斷虧損的業績對比上,即可看出。難道要繼續向上攀?
彩電業對于液晶面板業的集體弱勢,根本原因在于彩電企業數量還太多。行業集中度不夠必然會帶來話語權缺失。因此,從效率的角度考慮,彩電企業之間的競爭還應強化,直至合并成極少數巨無霸,對外形成強勢談判地位,對內則形成規模優勢。而嚴苛的外部環境無疑有助于這一局面的形成,這才是彩電企業謀局的王道。
現在看,聚龍光電的短暫生命更像是一場鬧劇。或許當初聚在一起開會,四位彩電企業老總只是隨便發發牢騷,宣泄一下被上游液晶面板企業擠壓的不滿。結果卻有人當了真,不顧實際條件,催生了聚龍。好在現在誤會解除了,而且納稅人的錢還躺在國庫里,沒有被浪費掉,實乃萬幸。理應歡呼。
倘若彩電老總們真為缺乏上游渠道,無法平抑產業風險而揪心,那么在不必違背經濟規律,強不能以為能的條件下,區區在下倒是有個主意。諸位何不將錢財聚攏,前去日韓或中國臺灣收購一家經營業績良好的液晶面板企業?
一方面,大股份的收購足以影響其企業經營政策,使之有利于己;另一方面,諸位也可分享上游之利,給自己的股東帶來回報。日韓臺等地資本市場已經足夠發達,再加上人民幣幣值近期連續飆升,這事我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