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大把現金的互聯網公司正越來越多地開始買地建房。
在深圳,騰訊公司租用了位于深圳高新科技園區的飛亞達大廈的3至10層,可是面對已經擴充到3000多人的員工隊伍,仍然是不夠用。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騰訊預算投資5億多元自建的35層高的大樓現在已經開始動工,預計明年下半年即可入住,屆時這座大廈將成為深南路的新地標。
同時,百度在北京上地,網易在廣州,盛大在上海,都先后投巨資蓋起了大樓。從這個角度上說,這些互聯網公司倒是真正實現了“鼠標加水泥”的夢想。 
某種意義上,造大樓可以看作是企業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或轉折點。它表明企業已經走出初創期,企業經營獲得了初步成功,開始步入一個比較穩定的發展階段。這些互聯網公司已經徹底從前幾年泡沫的陰影中走出來,贏利狀況穩定,正處在最好的年份。
但是對有些企業來說,造樓卻是走下坡路的開始,特別是那些憑借一款產品或一個市場機會而暴富、迅速膨脹起來的企業,往往成長得快,衰落得也快。
2005年, UT斯達康公司在杭州的新大樓落成,據說為建造這座占地380畝、建筑面積達23萬平方米、內部裝修豪華的大樓,UT斯達康累計投入了8億多元人民幣,成了UT斯達康達到鼎盛的象征。
然而新大樓剛剛投入使用,UT斯達康賴以崛起的小靈通市場卻迅速萎縮,由于過于依賴小靈通市場和中國市場,在小靈通市場十分火暴的時期,公司又沒有及時地為未來布局,實行技術轉型,UT斯達康業績一落千丈,陷入巨虧的泥潭中,至今仍在復蘇之中。
上個世紀末中關村曾經的一家明星企業科利華,位于北京上地的大廈還在建設中時,企業已經危機四伏,期間停停建建,好容易竣工入住,幾年后就不得不以拍賣的形式抵債,企業至此一蹶不振。
最著名的還要算巨人大廈拖跨了巨人集團,這座規劃樓高70多層的大廈就像一個黑洞,剛打完地樁,蓋到3層,就崩斷了巨人集團的資金鏈條,這座大廈很長時間內成了珠海有名的爛尾樓。
有時企業造大樓就像一道分水嶺,把企業的發展歷程分成了兩段,建樓前企業艱苦創業、上下同心,大樓建成后,企業算是“有家有業”,過上了至少“小康”水平的生活。但是往往此時,驕傲自負、享受成功而不思進取的大企業病也開始滋生,創業的激情開始減退,進取精神日漸減弱。因此,對企業領導者來說,喬遷新居固然可喜,但更要警惕企業心態的變化。
前人造樓,后人賣樓。造樓會帶來一定的財務壓力,但在公司陷于窘境時,作為不動產的辦公樓卻也可能成為拯救公司的救命稻草。1993年郭士納在接手IBM時,這只大象已經搖搖欲墜,虧損高達160億美元,正面臨破產拆分的危險。郭士納對這只大象的改造,他首先瞄準了IBM龐大的不動產。20世紀90年代,IBM已經擁有數千萬平方英尺的、位于市中心的高檔辦公大樓,這些建筑都是IBM于20世紀70年代以及80年代鼎盛時期建設的。郭士納在自傳一書中描述,在美國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里,不愁看不到至少一幢大型的IBM大樓。美國以外的海外市場亦是如此。
從1994年到1998年,郭士納通過出售不動產項目,總共籌集了95億美元,為他的再造IBM計劃收攏了足夠多的資金。為此甚至不惜賣掉了公司在紐約的總部大樓。
企業造樓賣樓與企業的興衰沉浮有諸多聯系,研究一下這個歷史,的確是一件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