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洲是當代散文詩界已經卓然形成鮮明獨特風格的一位作家。在散文詩的詩化和吟誦性上,在溶古典美于現代散文詩的探索上,有一些成功的經驗。他的散文詩多取材于大自然,“述說自然”是常見于他筆下的一個“母題”;由于想象力豐富,對于美的事物、美的細節的捕捉,以及注重意境和意象的建構,語言上的瑰麗多姿,一唱三嘆復沓技巧的運用,和縱橫馳騁的詩體空間的展開,這一切構成了他散文詩的鮮明特色。從他的《空酒壺》新集中,我選出兩章,試圖一探他“述說自然”的走向。
《述說自然》的結構充分運用了散文詩靈活跳躍的特點,不取線性敘述刻板、單調的陳舊手法,而將“自然”的諸多元素,作散點分布,從欣賞者的視角中自由組合。“冬堤上的眺望者”便是這位欣賞者。你看,“水聲。雷電。合歡樹。芨芨草。白色的珊瑚和虹霓”,這一些“散花”的自然物,均成了他“述說自然的一切詩歌的源泉”。這便將客體的自然,與主體的詩人,由感受而“合二為一”了:“這是意之所及”,意,便是詩人的感受吧。“冬堤上的遠眺者似乎看到了一些什么”,請注意“眸子里溢滿了盈盈的雪融之水”這一句,這是一句極美的詩,“雪融之水”便是一個“詩的搖籃”了,它吸取了自然“源泉”中的一切美的因子。于是,“苔蘚,毛蕊花,牛蒡草”,全都“融”于其中,在“沐浴下舒展開雙臂”了。我想,明洲這章散文詩十分形象地體現了詩人“述說自然”的藝術形成的過程及其奧妙,這是很有意義的。
在運用散文詩的隨意性方面,謝明洲有著嫻熟的技巧,這章散文詩似在不經意間,便為我們打開了通向自然的一道道靈動、開闊的視角長廊,無論是“風箏,蝶羽,蟬鳴/蜻蜓于黃昏下偶然的一襲點水”;或是“黑鵝,知更鳥飛過寒冷的夜空”,都自然自在,點染而出,毫無呆板、生硬、沉滯的缺陷。且有一點恍惚、迷離的神秘意味,人與自然之間那種“心有靈犀”式的和諧與感應,便似在其中蕩漾。這是一種很高的審美境界。
明洲才華橫溢,他的想象力的豐富,思路的敏捷和寬放,在一些長篇巨制中得到展開,但有時也有意象過繁或筆墨虛擲的缺點。如能適當節制,效果會更佳。我因而特別欣賞這一章《如果下雨》。這是一章很輕盈,特淡雅,極具散文詩靈動美、跳躍美的難得的精品。
“小城無故事。如果下雨了,那很好。一滴滴。”
多簡潔,多樸素,多美。純然口語,卻是最純凈的詩。這個“一滴滴”,多么傳神。在段節之間,似乎無多少必然的關聯,但總體上是組織在一種詩的情境之中的,更由于輕柔已極的節奏,和自由活潑的轉換,反而使得詩的意象多彩多姿,不落入一般化寫雨之詩的陳舊套路。
隨意性是散文詩現代技巧的一種展現。在這章《如果下雨》中,詩人將毫不相干的古彩陶、狗尾草、山杏等隨手拈來,又安置得當:“小城無故事”和“西線多戰事”形成一種對應,卻并不展開寫,點到為止,這都是充分運用“隨意性”的結果。現代手法賦予詩人極大的調運筆墨的自主權,不受陳規慣性的拘束。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才易出新。我曾向詩友介紹一個經驗:寫一章散文詩,不宜局限于輕車熟路,在一些慣用意象、詞語中兜圈子,不要僅有“必然”,還要敢于引入“偶然”,才會有“只我筆下有,常是他人無”的嶄新的東西出現。《如果下雨》中有多少“偶然”的意象和詞語,它們構成了這章散文詩鮮活的生命力。
新時期的散文詩在藝術上的新發展與許多詩人成功地吸納融匯了現代技巧是分不開的,可惜至今仍有人在攻擊這種走向,以不屑的口氣稱之為“朦朧詩”而多有貶斥。謝明洲是重視向傳統詩詞學習并取得成效的。但他同時也成功地借鑒、運用了現代技巧,這兩章散文詩便是他在藝術上兼容并蓄后獲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