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語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其實,最有生命力的東西在民間。就如民俗文化,它深深扎根于民間。專家已有定論,文化是特色的基礎,而民俗則是最具特色的文化。因為特色,民俗文化充滿誘惑,具備旺盛的生命力。民俗文化與文化產業的關系,就如民俗文化和經濟的關系。它能促進經濟的騰飛,并在與經濟的碰撞中相得益彰。
2006年6月中旬高調登場的首屆山東文博會,全面檢閱了山東的文化產業,唱響了山東文化產業發展的進行曲,也把山東民俗文化產業從幕后推至前臺。數千年來,難以計數、絢爛瑰麗并各具特色的山東民俗文化自發分散于民間,靜靜地流淌,終于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山東官方承諾:文博會永不落幕。通過山東官方在首屆文博會之后的種種舉措,也鮮明地彰顯,后文博會時代的山東民俗文化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狂歡,即將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產業革命。雖然它的盛世還沒有到來,但已經雷聲隱隱。
齊魯文化,民俗點睛
山東素有“齊魯之邦,禮儀之鄉”的稱謂,文化之厚重自不待言。民俗文化是其中極為鮮亮的一筆。在首屆山東文博會上,最吸引人們眼球的,莫過于民俗文化展。民俗文化可謂山東文化的點睛之筆。
山東中部平原農耕文化特色鮮明,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膠東沿海漁家風情濃郁,粗獷豪放;魯西地區傳統深重,是為孔孟之鄉。在特有的地域文化熏陶下,山東民俗文化多彩多樣,生生不息。
濟南被稱為“面塑之都”。在濟南工藝美術中,面塑成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個種類。濟南的面塑色彩鮮明,手法細膩,應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針的搓、切、點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飾容貌逼真傳神,特別是對中國古裝戲劇人物的塑造尤為專業。
還有分布各地的山東剪紙藝術。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任意剪出各種造型,其中的想象力讓人驚訝。山東的剪紙風格簡練明快,地域文化性強,技巧性和想象力都風靡全國。
濰坊是中國著名的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后來,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F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
除此之外,還有泥塑、皮影、烙畫、微雕和臉譜等等,此類民俗藝術早已經叫響全國,成為山東文化的名片。在2006年12月公布的全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間美術方面,濰坊的楊家埠年畫和高密的撲灰畫就赫然在列。
“山東不缺文化,更不缺民俗文化?!痹诮邮芄P者采訪時,山東省文化產業研究基地辦公室負責人認為,山東作為文化大省,發展民俗文化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全省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達23個,這在全國是最多的,“發展民俗文化產業可謂萬事俱備”。
民俗,山東文化產業“急先鋒”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山東官方就提出了“文化搭臺,企業唱戲”的口號。與此同時,濰坊開始舉辦國際風箏節,曲阜開始舉辦孔子文化節,山東一系列以地方文化為特色的節會陸續登場。
近年,全國各地普遍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山東,在第一、二產業一騎絕塵而第三產業相對滯后的情況下,文化產業更是被省委、省政府寄予厚望。而在整個文化產業風帆待舉的時候,民俗文化由于其特色優勢,往往充當“急先鋒”的角色。
青島田橫祭海節近年來風靡全省乃至舉國聞名就是鮮明一例。經過3年精心策劃,田橫鎮祭海節這一個小漁村零散的民間活動,快速發展成為“青島市十大民俗文化活動”之一,成為當前中國漁文化特色最濃郁、原始祭海儀式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民俗盛會。如今,田橫祭海節巨大的人流、物流、商流,產生出巨大的文化、經濟和社會效益。2006年該鎮市場化運作資金140萬元,3天時間就吸引35萬中外游客齊聚田橫,即墨東部鎮村增收3000余萬元。而據即墨方面透露,田橫鎮最初的構想就是以田橫祭海節這個民俗文化為突破口,打造“文化田橫”品牌文化,最終帶動經濟發展。
而臨沂市在此方面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挖掘民俗藝術,弘揚民間文化被臨沂認為是做強文化產業的重要載體。蒙山根藝、民間印花布、老虎頭鞋帽、柳琴戲等民間文藝精品,已經成為臨沂獨具特色的文化代表。臨沂通過開展“民間文化藝術展”、“民間秧歌會”等滲透著濃郁民俗特色的活動,使民間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產業張力逐漸彰顯。
以農民畫享譽中外的日照,與上海金山、陜西戶縣并稱中國“三大農民畫鄉”,是1988年被文化部首批命名的“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日照市政府非常重視對農民畫的培植,多次在農村舉辦培訓班,培養農民畫的創作隊伍。2003年以來,日照農民畫逐步走向市場化,市博物館為此成立了農民畫研究中心,對農民畫的生產、研發、銷售實行一條龍服務。如今,日照農民畫多次到國外舉行專題展覽,在法國、馬來西亞、土耳其、墨西哥等國家引起強烈轟動,有效地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政府出手,民俗盛世指日可待

山東民俗文化是寶貴的資源,一定要讓它們走出山村,走出炕頭,從而規?;?、產業化、形成產業鏈。為此,山東省決定建立工藝品生產基地,創辦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讓這些民間藝術變得時尚化,生機無限,從而使它們的市場更加廣闊。
民俗產業的品牌化受到重視。大型戲曲服飾展演《大羽華裳》在首屆山東文博會期間橫空出世,這是山東對中國戲曲文化的一次創新和嘗試。《大羽華裳》是在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由山東省文化廳和山東省廣播電視局傾力打造的中國首部原創性大型戲曲服飾意象藝術展演,省委、省政府對此密切關注。通過市場化運作,《大羽華裳》被鍛造為齊魯文化的一張名片、中華文化的一個品牌。
與此同時,在2006年9月16日召開的全省餐飲工作會議上傳出消息,山東正式啟動首屆“山東老字號”認定工作,年內認定省級老字號100家左右,以保護和發展山東獨特的產品、技藝和服務以及優秀的企業文化。
2006年10月10日,山東省文化廳、旅游局等部門積極采納民進山東省委的建議,出臺了具體措施加快民俗文化的開發利用:高標準規劃,盡快完善、出臺《全省鄉村旅游發展專題規劃》、《山東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山東省旅游商品開發規劃》;強化品牌意識,加大宣傳,提升傳統民俗旅游產品質量和知名度;注重挖掘保護傳統手工藝、地方曲藝和古建筑、古村落等。
政府的出手很快傳未好消息。2006年12月8日—14日,濟南國際幽默藝術周高調舉行,產生強烈轟動。幽默在山東有著廣闊的市場。昔日的濟南曾經是和北京、天津齊名的相聲“三大碼頭”之一,但愿這種盛景能夠日益復蘇,并更加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