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喝茶的人多,茶館種類也很豐富,書茶館、戲茶館、茶酒館、清茶館、大茶館……可是,與這春暖花開季節相連的,最吸引人的還是野茶館。
前清時,北京各大園林屬皇家獨有,平民踏青只能去郊外,野茶館因此而興盛。大樹下搭個涼棚,支起幾張桌椅即可,供游人過客歇腳、納涼、飲茶、避雨之用。茅屋蘆棚,竹籬環繞,土石桌凳,黃銅茶壺,粗陶茶碗。周圍垂柳拂地,野花斗艷,蝶舞蟬鳴,別有一番風味。

野茶館是季節性的,春初開業,秋末關門,茶客多為踏青、郊游的人。當春意盎然,是野茶館開張的最好時間。野茶館本小利微,開此類茶館者,多是“以茶會友”,并不想從中謀利。野茶館周遭景色宜人,環境幽雅,天然雕飾,比那些大雅之堂更適合茶客的口味。陶然亭的“窯臺茶館”就是這樣的,它除了招待過往行人、客商以外,再就是一些文人雅士,像老舍先生和沈從文先生過去都是那里的??汀_@些文人墨客常在初春時節與三五知己結伴踏青而來,吟詩答對,暢快之至。
自古“文人尋茶不尋館”,尋茶是尋茶性,茶出身山野,返歸山野自然最能發揮其性情。文人、畫家都需要意境,松濤竹影,明月清風,文人的茶館當在瀟竹間、林泉邊或在天人合一的江渚溪流之上;茶與人相契合,意與景相感應。

清康熙初年一位三十來歲的漢子就在自家門口的老樹下擺了一個涼茶攤,這個茶攤除了一小缸粗茶、四五個大碗外,茶攤上還放有筆墨紙硯,他就是蒲松齡。蒲松齡設茶攤供行人歇腳聊天,只為能記錄更多的民間故事。后來干脆立了一個“規矩”,若有人能說出一個故事,茶錢分文不收,因而吸引了很多路人前來講故事,對此蒲松齡一一兌現,茶錢一文不收,幾年里也不知道耗去了多少茶錢。蒲松齡將聽來的故事幾經修補增添,終于完成了一部不朽的《聊齋志異》。
如今的野茶館,已經很少有從前那樣天然渾成的了。然而,無論如何,在這樣春光明媚的好時節里,在那兒品一口綠茶,想點過去的事,不管是苦的還是甜的,都像茶一樣有一種沉淀。而這種沉淀,其實人人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