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塵囂,身處鄉野,以青山為幕,借僻野流水,是我理想中的飲茶之境。
收到茶友格子寄來的三泡包裝精美的南糯山普洱,一直留著,為的是等待那么一個合適的時間和心境細細品飲。終于,在那個微雨的初春,帶上我的茶具和那三泡普洱,追逐春天江南的雨聲而去……

車子飛馳,叢叢桃花樹撲面而來,又擦身而過。我個人喝茶不喜歡有花香的環境,特別是花香香濃馥郁的,因擔心其會霸奪茶香。桃花無香,卻有一股清氣,隱隱約約,是最適合品茶的,比之蘭桂猶勝一二。水是山野粗陶盛來的山泉,微涼而清潤,帶著初春的氣息。
茶,是一款南糯生普,沒有經過太久的陳放,顯微苦,稍澀,但回轉甘甜也快,茶湯味清新、醇和。香氣輕,隱現而不妖。湯色蜜黃澄亮、鮮活,茶湯不混濁,韻味滋潤、甜顯,喉韻回甘足,是一款不錯的生茶。
如今之普洱,種類品牌多不勝數,不太可能每一款都嘗過。喝到哪一款茶,就如同茫茫人海中,冥冥之中注定要相遇到的人一樣,是一種緣分,“繁華萬千塵緣世,有緣君前獨一枝”。這款茶,由茶友分拆,分別寄送給百多位茶人同飲,卻更是一段令人悠然神往的茶之緣。三五知己,圍爐而坐,是一種同飲之緣;長城內外,北國南疆,同品一茶餅,也是一種同飲之緣。
與友人論道、說史、談茶,海闊天空,上下千年,縱橫萬里,不亦樂乎?從茶馬古道、普洱野史說到南糯古茶、萬里關陲,正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身邊但有茶香裊裊、清風鳴泉、桃李芬芳,真不知今夕是何年,此身在何處矣!
用器:
棕竹茶盤
品賞干茶:玻璃釉開片綠冰瓷方碟
沖泡器:德化玉瓷蓋碗、公道杯
品飲杯:景德鎮青花手繪杯
用水:粗瓷盛來山溪水
取樣:友人千里之外寄來的南糯茶
時間:沸騰注水,加蓋悶泡,按習慣憑感覺控制時間(除注明靈活作調整外,每道約比上一道稍長10秒)
次序:除包裝、看干茶、入蓋碗、洗茶(約5秒)、沖泡、出第一道湯、評湯色、聞香、拍照、嘗湯味、口述記錄,8道后,看葉底。
品感:
第一道:茶味微出,但不濃,有輕香,蓋香顯,略帶青味,“太陽味”明顯,沖鼻。稍有回甜,微澀。
第二道:入口味濃、厚、澀,微苦,較快回甘,稍顯甜味。口腔回香,喉韻醇且正,無雜味。
第三道:茶湯入口濃,香正。苦味比上道稍弱。甜味顯,稍比上道醇滑,湯略顯稠而稍厚,口腔回香更顯,余澀未能盡化,但比上一道略輕。
第四道:嘗試稍快出湯(估計比上一道約快3~5秒),顯見湯色稍淺,澀度明顯降低,但仍然有澀感。回甜基本一致,甜得更為醇而真。回甘悠長,茶湯滑,口腔余韻長、層次較豐富。
第五道:回甜依舊較強,澀化為甘的時間更短,但仍感澀味較大。茶湯潤,口腔韻味純正,無雜味。
第六道:澀度稍輕,且很快轉甘,蓋香的“太陽味”弱了,但仍隱約有。湯水回甜而醇,苦味再次在甜味中輕微顯現,仔細分辨可隱約感到有水味。
第七道:入口更滑,澀度很顯然降低,甜甘比上道稍弱,但仍顯見回甘,茶湯甜潤。湯底尚算厚,可品出略帶水味。
第八道:回甜回甘更平,融入水的甜味,微弱苦澀在甜味中可品出,比上道明顯。湯水稠度明顯降低,湯色漸淡。
至此,此輪品飲結束。
綜合評價:
干茶:棕褐帶黃,總體看略有暗綠,條索緊而勻,油潤亮澤,有毫
嫩度:中等(有一芽兩葉、芽下三四葉整葉、斷葉)
湯色:蜜黃澄亮,色鮮活,不混濁
香氣:香輕,隱現,不張揚,聞蓋碗蓋“太陽味”明顯
滋味:微苦,稍澀,回轉甘甜,茶湯味清新、醇和
韻味:潤、甜味顯,喉韻回甘足
葉底:綠黃、紅邊顯見
耐泡度:中等(正常沖泡6道微顯水味,8道顯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