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把壺為上個世紀末的紫砂界做一個總結(jié)的話,“青獅壺”無疑是首選。
相對于傳統(tǒng)的紫砂壺藝術而言,工藝美術大師潘持平先生的“青獅壺”充滿了反叛精神和鮮明的時代個性,它不再是中庸和內(nèi)斂,不再是怯懦與矜持,它奔放豪邁,大度雄奇,灑脫不羈,獅吼激昂,成為勇于創(chuàng)新與敢于開拓的象征,也是成功地運用現(xiàn)代的造型演繹傳統(tǒng)精神的優(yōu)秀典范。
青獅壺采用陳腐到位的青灰泥料,全手工四片鑲接而成,器形呈長方狀,直嘴方把,平口壓蓋,壺身束一腰帶線,壺鈕是一獅塑,其狀若在疾風勁草中蓄勢待發(fā),威不可擋。青獅壺從造型到寓意一改紫砂舊器的雅靜含蓄,那干凈明快頗富時代氣息的線條賦予了該器雄健與剛正、勇猛與凌厲,也折射出改革初期中國的勇氣與決心——這就是青獅壺,帶著些許野氣,一聲獅子吼,振聾發(fā)聵,百獸驚惶,如果以壺喻人,這分明是一個灑脫不羈、仗劍縱橫的曠世奇男子!
據(jù)筆者所見,青獅壺款大致有兩式,前式壺把較方正,后式壺把略作圓角處理,其他細節(jié)均相同。曾詢問過潘老為何在壺把上作此改動,他回答說:“嘗試”。具體原因一是壺把略作圓角處理后,使用、把握起來更舒服;二是壺流雖是方形,但胥出弧度仍有曲線,把壺把作圓角處理后,也算是對壺流的呼應。一代大匠能有如此探索精神,不禁令筆者嘆服。而以青獅作壺鈕乃整件作品的點睛之筆,其王者之風范,雄姿英發(fā),紫砂雕塑中罕見。潘老坦然又有些神秘地說:“眼下在宜興丁蜀鎮(zhèn),無一人能做成這個獅鈕。雕塑不是我做的,乃是出自滬上名家,此人專擅動物標本制作,對肌肉骨骼了解爛熟于心,刀法游刃有余,這青獅鈕,鐵骨錚錚而不見骨,肌肉凹凸肌腱隱現(xiàn),氣韻全借助形態(tài)激發(fā)迸出,焉能沒有氣勢!”
大多數(shù)紫砂光素器,都會被人上手做玩物把撫,但青獅壺卻很難“上手”,它四面帶棱,鋒芒畢露,只能在使用時展現(xiàn)其激越流暢的出水效果。這樣的型制和性格,從一誕生就注定不能被人拎在手里當成小玩意兒,它的秉性和天賦更適合被認真地欣賞。作品折射出的性靈,大概也是潘持平先生對高尚人格魅力的追求,誠如他的名字取意一般,“心能守正無私無偏,理貴持平不卑不亢”。
鏈接:性格潘持平
今年61歲的潘持平師承壺藝泰斗顧景舟先生,作品深為國內(nèi)外玩家所鐘愛,他一生潛心于紫砂方器的制作,被圈內(nèi)玩家稱為“方貨大師”?!扒嗒{壺”是他上世紀80年代創(chuàng)作的,已經(jīng)成為紫砂界里程碑式的作品。
除了出類拔萃的作品,潘持平先生聞名于紫砂界與玩家中的還有他坦率倔強、敢講真話的性格。我和潘持平先生第一次見面時,以一本自己編輯的雜志相贈,當時在場的很多業(yè)內(nèi)人士都是我的熟人,但潘老“毫不留情”地就給我挑出了毛?。骸斑?!你這個雜志把這個字搞錯了,這是‘仿鼓壺’,經(jīng)典的三大素器之一,它是仿照‘鼓’的式樣而做,所以叫‘仿鼓’,你給搞成‘仿古’,不對不對!”
在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紫砂珍品曼生井欄,一直被廣大紫砂玩家奉若至寶,但潘老卻提出了自己的質(zhì)疑:一是該作水平要高于楊彭年,二是壺身銘文上出現(xiàn)了一個錯字,該壺刻字取自溧陽零陵寺古井之銘文,以曼生虔誠信佛的史實,當不會使該壺存世。而這把曼生井欄是為真品乃是出自國家權(quán)威的鑒定,老潘敢于提出疑問實是出于一個藝術家負責任的態(tài)度。事實上,在很多事情上如果老潘保持緘默的話會令他獲得更多的名利,但對紫砂界的現(xiàn)狀和今后發(fā)展的憂慮使他不得不勇敢地站出來吶喊。
20多年前,潘持平塑造的型制新異、剛猛的青獅壺發(fā)出了紫砂業(yè)發(fā)展承上啟下的驚天一吼,時至今日,這位年過六旬的老藝人依然是壯心不已,除了每日10幾個小時的不輟工作,他最希望的是業(yè)界有更多的藝術珍品問世,以不負當今紫砂收藏的繁榮與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