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季節,這是屬于綠茶的時節。
當我們將目光投向中國漫漫山野時,那些翠綠欲滴的色彩,那些清香動人的故事,是一片可以陶醉徜徉的世界。綠茶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產量最大、品種最多的茶類。在綠茶這個江湖之中,千百年來那些恩恩怨怨沉沉浮浮的故事,絲毫不亞于江湖中的傳說。我們不妨把這些茶,比作一些江湖門派,去尋找它們的身世與動人的故事。
江南綠茶——少林派
理由:武林第一門派,江湖地位不容動搖
少林寺,無論在歷史上還是武俠小說中都被視為武林第一門派。在武俠小說的世界里,少林寺從來都執名門正派之牛耳,其鎮寺之寶《易筋經》與七十二般絕學更是名滿天下,其招式神韻令人神往和回味。武功最高的角色也大都是出自少林派,如天龍八部中藏經閣的無名僧、張三豐的授業恩師覺遠和尚等,概莫籍籍無名卻身懷絕技,這一點充分說明了少林寺的高手不勝枚舉。
在中國的綠茶世界里,能以“少林”自居的非江南綠茶莫屬。
江南茶區位于中國長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蘇南、鄂南等地,為中國綠茶的主要產區,茶園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帶,少數在海拔較高的山區。這些地區氣候四季分明,土壤主要為紅壤,部分為黃壤或棕壤,少數為沖積壤。
雖然從地域上看,少林寺和江南有著長江天塹的阻隔,但江南茶區出產的知名綠茶卻猶如少林寺的高手一般數不勝數,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廬山云霧……
掌門:西湖龍井
理由:無論從歷史淵源到制作工藝,龍井當之無愧
歷史追溯:始于唐代
龍井為泉名,古稱龍泓,位于1700多年前的老龍井寺右側。傳說明正德年間掘井時,從井底挖掘出一塊大石頭,形如游龍,故名龍井。老龍井寺是五代乾祐二年(公元949年)興建的,稱為“報國看經院”,宋代封為“壽圣院”,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改稱“廣福院”,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辨才僧自天竺寺歸老于此,便親自經營,寺院大有起色,招徠許多游客,龍井茶也因此聞名于世。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杭州創設“行宮”,把龍井茶列為“貢茶”。另據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龍井峰山下胡公廟品飲龍井茶,飲后贊不絕口,興之所至,將廟前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御茶”如今仍生機盎然,供游人觀賞。
掌門自述:產于西湖群山之中
西湖龍井茶就產自杭州西湖的群山之中,處處林木茂密、翠竹婆娑,一片片茶園就處在云霧繚繞、濃陰籠罩之中。這里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尤其春茶季節,細雨蒙蒙,溪澗常流。土壤深厚,多為沙質壤土,唐代陸羽《茶經》中所說的“礫者上”,正與優良品質的龍井茶生于砂壤土相吻合。龍井茶區的茶樹品種,芽葉柔嫩而細小,富含氨基酸與多種維生素。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優良品種,為龍井茶優良品質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條件。
獨門秘笈
如今采摘龍井的時間變得越來越早,炒制工藝也越來越現代。幼嫩的綠茶嚴格按照兩葉一芽的標準進行采摘,采青之后便是曬青。茶在竹筐里面晾曬,等茶葉中的水分散發出來,茶葉變軟后就可以炒茶了,這時候的茶葉還是活的。
接下來的工序是殺青。現在殺青的工序都用電鍋進行,鍋溫在150℃左右,大約需要炒制15分鐘。殺青是幾道程序中最關鍵的,它決定著茶葉的顏色與形狀。當茶殺青后,需要進行再輝鍋。輝鍋可以放到第二天再進行,也可以現炒現輝。輝鍋時的溫度只有70℃~100℃了,這樣,茶在鍋里炒上20分鐘左右,就差不多定型了。對于一些較大的茶葉或者輝鍋不夠徹底的,需要進行第二次的輝鍋。
龍井能賣到那么高的價格,除了其本身的品質,還因為工藝的精致。龍井的茶毫要慢慢磨掉,如果帶毛就表示沒炒開。在農家,要用大簸箕進行挑茶。茶農都把新茶放在石灰缸里,這樣的話,茶葉貯放一年都不會壞。新茶炒制完,由于石灰可以吸潮去除雜氣,會使龍井茶更加鮮活和香郁。一年當中,石灰石可能要換3次。
招牌兵器:“龍井43”、老龍井和手工茶
因為暖冬,今年龍井的開采時間又比往年早了許多,但市面上有人說正宗的龍井還沒開采,有人說早在10多天前已經開采,有人說賣的都是“浙江龍井”沒有“西湖龍井”,有人還說龍井被凍壞了。3月21日,我們來到獅峰,發現這里的龍井茶已經采摘了10多天,采的都是龍井43的品種。
龍井43和老龍井是不同的。在老茶客的眼里,老龍井葉厚、形圓,滋味更加香郁、醇厚,當然,它長得慢,要3月25日以后才會陸續上市。生產頂尖龍井茶的獅峰山頂,那里的龍井茶就還沒有開始采。現有的一些老龍井,大多采自山腳。
好茶是會呼吸的,而這些好茶,基本上都是老茶師炒制出來的。農家的老茶農,厚實的手掌上下飛舞,不斷地把茶抹平。與純粹的機器茶相比,手工茶看起來更充滿靈性,它們富有張力和彈性,更飽滿、鮮活。機器炒制出來的茶看起來更綠一些、葉條更加清楚。一些生客常常會說:“更難看的茶怎么賣得更貴呢?”他們不知道,這茶是手工炒出來的。如果把茶存放一段時間,手工茶將呈現出更大的變化空間。對中國的茶產業來說,也許需要更多的機器推廣,但在老茶客的心里,更喜歡把茶看成一門藝術。
門派架構:13個等級3大品類
龍井茶分13個等級,即特級1~3等和1~10級。實際上現在9、10兩級已不再生產。一般特、1、2、3級為高級龍井,4~6級為中級龍井,7級以下為低級龍井。級別越低,炒制時鍋溫度越高,投葉量越多,炒制手勢也越重。
西湖山區的龍井茶,由于產地生態條件和炒制技術的差別,歷史上素有“獅”、“龍”、“云”、“虎”、“梅”品類之別。“獅峰龍井”香氣高銳而持久,滋味鮮醇,色澤略黃,素稱“糙米色”。“梅塢龍井”外形挺秀、扁平光滑、色澤翠綠。幾個品類中以“獅峰龍井”品質最佳。
其他江南綠茶鏈接
A.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產于江蘇縣太湖洞庭山,那里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5℃~16.5℃,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質地疏松,極宜于茶樹生長。
獨門秘笈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橘、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果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
碧螺春采制技藝高超,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揀得凈。每年春分前后開采,谷雨前后結束,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厘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炒制500克高級碧螺春約需采6.8~7.4萬顆芽頭,歷史上曾有500克干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
門派架構
碧螺春分為7級,芽葉隨1~7級逐漸增大,茸毛逐漸減少。炒制鍋溫、投葉量、用力程度隨級別降低而增加。即級別低鍋溫高,投葉量多,做形時用力較重。
B.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是清代光緒年間謝裕泰茶莊所創制。現在黃山毛峰的生產擴展到黃山山脈南北麓的黃山市徽州區、黃山區、歙縣、黟縣等地。這里山高谷深,峰巒疊翠,溪澗遍布,森林茂密,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屬山地黃壤,土層深厚,質地疏松,透水性好。
獨門秘笈
黃山毛峰采摘細嫩,特級黃毛峰的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1~3級黃山毛峰的采摘標準分別為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初展;一芽一二葉;一芽二三葉初展。特級毛峰開采于清明前后,1~3級黃山毛峰在谷雨前后采制。鮮葉要先進行揀剔,剔除凍傷葉和病蟲害葉,揀出不符合標準要求的葉、梗和茶果,以保證芽葉質量勻凈,然后將不同嫩度的鮮葉分開攤放,散失部分水分。為了保質保鮮,要求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當夜制。
招牌兵器
特級黃山毛峰堪稱我國毛峰之極品,其形似雀舌,勻齊壯實,峰顯毫露,色如象牙,魚葉金黃;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底嫩黃,肥壯成朵。其中“金黃片”和“象牙色”是特級黃山毛峰外形與其他毛峰不同的兩大明顯特征。
C. 太平猴魁
尖茶是安徽省的特產,產于太平、涇縣、寧國一帶。各類尖茶采制技術和茶外形較為相似,而內質卻各具風格。太平猴魁為尖之極品,久享盛名。太平猴魁產于黃山市黃山區太平湖畔的猴坑一帶,猴坑的紅椿塢、黃桶塢、黃梅塔、九龍崗、獅形頭;猴崗的鳳凰尖、板山培、新樁棵、胡家壟;顏家的四方塊、青龍山、黃檀樹等地塊所產的鮮葉,制茶質量最優。
獨門秘笈
太平猴魁的鮮葉采摘特別講究。谷雨前后,當20%芽梢長到一芽三葉初展進,即可開園。其后3~4天采一批,采到立夏便停采,立夏后改制尖茶。采摘標準為一芽三葉初展,茶形成“二葉抱一芽”的外形。“揀尖”時,剔除的芽葉、單葉,均制“魁片”,一般上午采、中午揀,當天制完。
太平猴魁采摘要在晴天進行,雨天一般不采。“揀尖”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短時間攤放,實際上是一種輕度萎凋,使其少量失水,便于殺青,同時也有利于內含物的轉化,對猴魁香氣、滋味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門派架構
“太平猴魁”有1~3個等級。有“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之說。細觀則葉色蒼綠勻潤,葉脈綠中隱紅(俗稱紅絲線)。沖泡時芽葉直立水中,幾起幾落,被譽為“頭泡香高、二泡味濃、三泡四泡幽香猶存”,并有獨特的“猴韻”。
江北綠茶——中原丐幫
理由:中原第一大派,形散神似,平民精神
在武俠小說家構筑的江湖世界里,自唐代迄清代,均有丐幫的存在,綿延達數百上千年,可謂歷史悠久。丐幫形似散亂,實則組織十分嚴密,丐幫的過人之處是弟子散布四方,是為中原第一大派。丐幫不似少林、武當這些門派高高在上,卻大都代表了平民階層的正義和正面形象,在武林中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綠茶的江湖里,江北綠茶不管從地域還是地位上都和丐幫頗為相似。
江北綠茶茶區位于長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陜西、甘肅、山東等省和皖北、蘇北、鄂北等地。茶區年平均氣溫為15℃~16℃,年降水量較少。茶區土壤多屬黃棕壤或棕壤,是中國南北土壤的過渡類型。但少數山區,有良好的微域氣候。也因此,曾被認為不產茶的江北地區,綠茶的質量亦不亞于其他茶區,且如丐幫弟子散布四方一樣,江北綠茶的分布由北到南,從甘肅一直延伸到山東。而且與江南綠茶高高在上的聲名相比,江北綠茶從陜西子午到信陽毛尖,都體現出樸實、平民的一面。
掌門:信陽毛尖
理由:蘇東坡“淮南茶信陽第一”的千古定論
歷史追溯:
信陽產茶已有2000多年歷史,茶園主要分布在車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霧山、震雷山、黑龍潭等群山的峽谷之間。這里地勢高峻,一般高達800米以上,群巒疊翠,溪流縱橫,云霧多。
掌門自述:細圓緊直多白毫
信陽毛尖外形細、圓、緊、直、多白毫;內質清香,湯綠味濃。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名優質獎狀;1959年被列為我國十大名茶之一;銷往國內20個省區以及日本、德國、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余個國家。
獨門秘笈:四月中、下旬開采
采摘是制好信陽毛尖的第一關。一般自四月中、下旬開采,分20~25批次采,每隔2~3天巡回采一次。以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為特級和一級毛尖;一芽二三葉制2~3級毛尖。
鮮葉經適當攤放后,進行炒制。分生鍋和熟鍋兩次炒。炒生鍋的主要作用是殺青并輕揉。鮮葉投入斜鍋中,每次投葉750克,用竹茅扎成束的掃把,有節奏地挑動翻炒。經3~4分鐘,葉變軟時,用掃把末端掃攏葉子,在鍋中呈弧形地團團抖動,使葉子初步成條。
炒熟鍋是用掃把呈弧形來回抖動,予以緊條和理條,使茶葉外形達到緊、細、直、光。然后將茶葉攤放在焙籠上,約經半小時,再放到坑灶上烘焙。
門派架構
特級毛尖一芽一葉初展的比例占85%以上,1千克特級信陽毛尖竟然需10萬多個芽頭。一級毛尖以一芽一葉為主,正常芽葉占80%以上;二三級毛尖以一芽二葉為主,正常芽葉占70%左右;四五級毛尖以一芽三葉及對夾葉為主,正常芽葉占35%以上;新的特優珍品茶,只采芽苞。
其他江北綠茶鏈接
嶗山綠茶
上世紀50年代,有人提出“南茶北引”的設想,認為嶗山三面臨海,氣候溫和濕潤,水質優良,又有適宜茶樹生長的酸性土壤。1957年冬,嶗山開始引種皖南、浙江的良種。“南茶北引”讓嶗山成為北方種植綠茶的極限地區——再往北,就不能種綠茶了。而始于江南綠茶的嶗山綠茶卻自成一派,獨特的板栗香氣名揚海內外。
獨門秘笈
嶗山綠茶的生長期比南方茶要長,因此養分集聚得多一些,更耐泡一些。嶗山綠茶的采摘在清晨,選取一芽一葉、一芽兩葉。成品帶有濃郁的板栗香。
西南綠茶—蜀中唐門
理由:出奇制勝,極富傳奇色彩
蜀中唐門,善于設計、發明和使用各種暗器與毒藥,威力驚人。唐門人很少在江湖上走動,行事詭秘,遇事不按常理出牌。
同出一番水土,西南綠茶和蜀中唐門的個性如出一轍。
西南茶區位于中國西南部,包括云南、貴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東南部,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西南茶區地形復雜,有些同緯度地區海拔高低懸殊,氣候差別很大,大部分地區均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熱。土壤狀況也較為適合茶樹生長,四川、貴州和西藏東南部以黃壤為主,有少量棕壤;云南主要為赤紅壤和山地紅壤。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比其他茶區豐富。
或許是天生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西南的綠茶如蜀中唐門一樣,神秘且極富傳奇色彩,他們獨踞一隅,卻善于獨辟蹊徑,讓全世界的人都無法忽視他們的存在。
掌門:峨眉山竹葉青
理由:當論道·竹葉青風靡全世界的同時,竹葉青也成為西南茶區名氣最響的茶
歷史追溯
峨眉山產茶始于唐代,竹葉青是在總結峨眉山萬年寺僧人長期種茶制茶基礎上發展而成的,1964年由陳毅命名,此后開始批量生產。
掌門自述
海拔800~1200米峨眉山山腰的萬年寺、清音閣、白龍洞、黑水寺一帶是盛產茶竹葉青茶的好地方。這里群山環抱,終年云霧繚繞;翠竹茂密,十分適宜茶樹生長。
峨眉竹葉青外形扁條,兩頭尖細,形似竹葉;內質香氣高鮮;湯色清明,滋味濃醇;葉底嫩綠均勻。1985年在葡萄牙舉行的第24屆世界食品評選會上,榮獲國際金質獎。2005年、2006年,論道·竹葉青連續兩年登上世界頂極奢侈品舞臺,開拓中國極品茶道。
獨門秘笈:高溫殺青、三炒三涼
用于制作竹青茶的鮮葉十分細嫩,加工工藝十分精細。一般在清明前3~5天開采,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鮮葉嫩勻,大小一致。適當攤放后,經高溫殺青,三炒三涼,采和抖、撒、抓、壓、帶條等手法,做形干燥,使茶葉具有扁直平滑、翠綠顯毫、形似竹葉的特點;再進行烘焙,茶香益增,成茶外形美觀,內質十分優異。
招牌兵器:論道·竹葉青
2005年,論道·竹葉青出其不意登上國際頂極奢侈品展的舞臺,直到2006年底,論道·竹葉青成為連續三次獲邀參展國際奢侈品展的中國品牌。
短短一年時間,論道·竹葉青用它的奢侈姿態開始改變著人們對傳統品茶觀念,極品茶的理念開始一波一波沖擊人們的神經,在綠茶世界掀起陣陣波瀾。
其他西南綠茶鏈接
都勻毛尖
都勻毛尖產于貴州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勻縣。以主產區團山鄉茶農村的哨腳、哨上、黃河、黑溝、錢家坡所產品質最佳。這里冬天不嚴寒,夏季無酷暑,尤其是春夏之交,細雨蒙蒙,極利茶芽萌發。
獨門秘笈
毛尖茶選用當地的苔茶良種,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長度不超過2厘米,通常炒制500克高級毛尖茶約需5.3~5.6萬個芽頭。炒制工藝分殺青、揉捻、搓團提毫、干燥4道工序。毛尖茶炒制,全憑一雙技巧熟練的手在鍋內炒制,一氣呵成。“三綠透三黃”是毛尖茶的特色,即干茶色澤綠中帶黃,湯色綠中透黃,葉底綠中顯黃。具體特點是:外形條索緊結纖細卷曲、披毫,色綠翠。香清高,味鮮濃,葉底嫩綠勻整明亮。
曾經遺失的綠茶——古墓派
理由:擁有卓越的品質,卻因種種原因而被人們所遺忘
古墓派皆為女徒,并立誓終身不出古墓。墓中人武功雖強,卻未起門派名字,因其居住古墓,江湖人便稱為“古墓派” 。古墓派輕功卓絕,劍法、拳法靈動精妙,更擁有武林絕學《玉女心經》,卻沒有遍天下的門徒和顯赫的江湖名聲,神秘詭異的古墓冷清到幾乎被遺忘。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綠茶也如同古墓派一樣,擁有良好的品質和輝煌的過去,卻由于種種原因,在歷史長河中逐漸被遺忘。慶幸的是,今天不少曾被遺失的綠茶又重出江湖,能重新品嘗到數百年前古人眼里的佳茗,已成為不少茶客的樂趣所在。
掌門:顧渚紫筍
理由:顧渚紫筍茶是中國名茶中產制歷史最悠久的品種,自唐代成為貢品開始,顧渚紫筍歷經600多年后于明末逐漸消失,上世紀70年代,紫筍茶重出江湖,并再次成為茶客們爭相追捧的知名綠茶。
獨門秘笈
顧渚紫筍有幾百年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中國茶史上不可忽視的“貢茶院”,唐大歷五年(公元770年),湖州刺史便在顧渚山側的虎頭巖設立貢茶院,由州官監制。從事采制的夫役在旺產期達3萬人,固定的制茶工人也有千余人,茶院內用于置“茶碓”的房屋達30間,還有烘焙的工場百余所。唐代采制紫筍茶的盛況,像鬧元宵一樣熱鬧。紫筍茶作為貢茶一直延續到明代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革罷”,前后達600年之久。
招牌兵器
顧渚紫筍因鮮茶芽葉微紫,嫩葉背卷似筍殼,并按陸羽《茶經》“紫者上、筍者上”取其名。紫筍的鮮葉極為幼嫩,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或一芽一葉。工藝系半炒烘類型,既用鍋炒,又用烘焙,制成的顧渚紫筍極品茶芽葉相抱似筍;上等茶芽挺嫩葉稍展,形似蘭花。成品色澤青翠,銀毫明顯,香孕蘭蕙之清,味甘醇而鮮美,茶湯清澈晶亮,葉底細嫩成朵,被譽為“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賞心”。
記者手記:龍井故事
春天的氣息從靈隱寺的香火穿過,停歇在西湖畔的梅家塢。龍井綠茶正在500多米的高山上泛著碧色。
我們踏上了尋訪龍井綠茶的路。在梅家塢,最大家族是梅、翁、朱三家。據說梅家原先在朝廷做大官,偶然路過這里,看到如此的山翠水碧,就沒有離開這兒了。他們隱居在這里,這里的茶香,就足足陪伴了他們幾百年。
梅家塢135號的梅仲華是一位年輕的“老茶農”。他家里種了2畝多龍井茶,一年能生產幾百斤的龍井茶,年收入有10多萬元。在梅家塢,清明沒到,有的茶農早就把茶賣得超過15萬了。看起來前陣子的倒春寒對他們影響并不大。只是跟去年相比,這些天好茶還是很少的。
與鐵觀音不同,龍井茶從清早起來就可以采摘,可以一直采到夕陽西下。他們一般雇用江西、安徽一帶的采茶女工,每天的費用約30元,包吃包住,還有路費100元。一般5斤茶青,才能做成1斤的成品龍井。龍井春茶可以采摘到雨水前后。當然,夏秋茶也是有人采的,但那茶就賣得便宜了,每斤就30~50元,有的人家干脆就不采。只是當地有些老茶槍,反倒喜歡喝那些季節酷釅的綠茶。
梅仲華很輕松地坐在椅子上炒茶,他說,沒有一定的耐性是炒不出好茶的。他從11歲起開始炒茶,就像這里的多數茶農一樣,炒茶的技術是世代相傳的。他們也會在鄉鄰間進行交流或比賽。他的父親偶爾也會來炒一把茶,但每一代人的炒法、手勢都不一樣,做出來的龍井茶形狀與顏色也不太一樣。想起以前,炒制龍井茶更加辛苦。那時候梅仲華還是一個小孩子,父親就讓他呆在灶子邊上,一個大灶臺接著一根大煙囪,燒的是炭火,梅仲華需要不停地看火添炭,一直忙到凌晨兩三點。
綠茶三泡法
綠茶的瀹法中有上投、中投、下投之說。
上投綠茶泡茶法
在透明玻璃杯內置入適量適溫的開水后,投入3~5克綠茶茶葉,靜待綠茶茶葉下沉,觀賞茶葉在杯中逐漸伸展,上下沉浮,湯明色綠,待綠茶茶葉完全下沉后即可品飲。
中投綠茶泡茶法
在透明玻璃杯內先置入適溫開水約三分之一,投入3~5克綠茶茶葉,靜待綠茶茶葉慢慢舒展。待綠茶茶葉舒展后,加滿開水。茶葉完全下沉后即可飲用。
下投綠茶泡茶法
先將瓷蓋杯溫杯,投入適量茶葉。加入少許適溫開水,徐徐搖動使茶葉完全濡濕,并讓茶葉自然舒展。待茶葉稍為舒展后,加入九分滿開水。等茶葉溶出茶湯后,用杯蓋稍微撥動茶湯,使茶葉溶出的茶湯更平均后即可飲用。
為了保證綠茶的鮮嫩度,使口感更佳,同時使綠茶中的營養成分能被人體更好吸收,適宜用80℃左右的水沖泡。一般就茶葉的營養成分和藥效作用而言,頭泡茶香味鮮爽,二泡茶濃而不鮮,三泡茶香盡味淡,四泡茶缺少滋味,再泡就無多少品飲價值了。
如何保存綠茶
家庭保存方法,一般有5種:
1.瓦罐儲茶法。此法古代就有,茶葉含水量不能超過6%,可用生石灰除濕,具體操作方法同石灰塊保存法。
2.罐藏法。容器選用裝糕點或者其他食品的金屬聽、箱、罐、盒,或鐵或鋁或紙或紙品,或方或圓或扁或不規則形。重要的是茶要干燥,袋口封好。
3.塑料袋貯茶法。選用密度高、高壓、厚實、強度好、無異味的食品包裝袋,茶葉可以事先用較柔軟的凈紙包好,然后置于食品袋內,封口即成。
4.熱水瓶貯茶法。可用保溫不佳而廢棄的熱水瓶,內充干燥的綠茶,蓋好瓶塞,用蠟封口。
5.冰箱保存法。綠茶裝入密度高、高壓、厚實、強度好、無異味的食品包裝袋,然后置于冰箱冷凍室或者冷藏室。此法保存時間長、效果好,但袋口一定封牢,封嚴實,否則會回潮或者串味,反而有損綠茶茶葉的品質。
綠茶的美容功效
喝綠茶,養生延年益壽
綠茶含有兒茶素成分與β-胡蘿卜素、維他命C、維他命E等,對清除自由基、延緩衰老、預防癌癥有奇效。進一步來說,它可防止細胞基因突變、抑制惡性腫瘤生長、降血脂、降血壓、防止心血管疾病而且可預防感冒、蛀牙及消除口臭等。
擦綠茶,抗氧化增加肌膚抵抗力
在保養品里添加綠茶成分,最主要是借用它的抗氧化的效果,增進肌膚抵抗力以達到抗衰老目的。有不少沐浴茶包就著眼于芳香療法,透過嗅覺進行肌膚保養。
聞綠茶,舒緩抗壓神清氣爽
市面上的綠茶保養品,幾乎都是以香水起家,再開發出相關的產品,如沐浴精、泡泡球、浴鹽、身體乳甚至臉部保養。神清氣爽,讓人有舒緩、放松心情的感受,是大部分人對綠茶香氣的第一印象。
鑒別綠茶
新鮮綠茶和陳舊綠茶
新鮮綠茶的外觀色澤鮮綠、有光澤,聞有濃味茶香;泡出的茶湯色澤碧綠,有清香、蘭花香、熟板栗香味等,滋味甘醇爽口,葉底鮮綠明亮。陳舊綠茶的外觀色黃暗晦、無光澤,香氣低沉,如對茶葉用口吹熱氣,濕潤的地方葉色黃且干澀,聞有冷感;泡出的茶湯色澤深黃,味雖醇厚但不爽口,葉底陳黃欠明亮。
春茶、夏茶和秋茶
春茶外形芽葉碩壯飽滿、色墨綠、潤澤,條索緊結、厚重;泡出的茶湯味濃、甘醇爽口,香氣濃,葉底柔軟明亮。夏茶外形條索較粗松,色雜,葉芽木質分明;泡出的茶湯味澀,葉底質硬,葉脈顯露,夾雜銅綠色葉子。秋茶外形條索緊細、絲筋多、輕薄、色綠;泡出的茶湯色淡,湯味平和、微甜,香氣淡,葉底質柔軟,多銅色單片。
高山綠茶和平地綠茶
高山綠茶外形條索厚重,色綠、富光澤;泡出的茶湯色澤綠亮,香氣持久,滋味濃厚,葉底明亮,葉質柔軟。平地綠茶外形條索細瘦、露筋、輕薄,色黃綠;泡出的茶湯色清淡,香氣平淡,滋味醇和,葉質較硬,葉脈顯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