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昌寧時已是傍晚時分。車子轉過彎彎的山路,突然大片的燈火闖入眼里,有些猝不及防,而更多的是驚喜。美麗的滇西高原,怒山、云嶺兩條山脈隔著洶涌的瀾滄江靜靜延綿,用一座鐵索橋隔江握手,將瀾滄江兩岸的兩片土地,連成了一個極富詩意的名字——昌寧。早就聽說過茶馬古道這個名字,在我的印象里,它如絲綢之路一樣古老,一樣的令人心神迷離。但當我們真正踏入這片茶馬古道必經之地時,卻產生出一種相當復雜的心情。
好山好水出好茶
好山好水出好茶,上山上水出上品。瀾滄江流域是茶的故鄉,扼其上游的昌寧,屬滇西橫斷山脈向南延伸地段,山高谷深,地形復雜,海拔相對高度2000多米,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多氣候類型在境內交織,形成了晨霧暮靄的獨特宜茶氣候。由于境內云霧期長,加之溫差小,濕度大,降雨充沛,漫射光多,土壤性酸、缺磷、肥力中等,為昌寧茶葉造就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

據向導盛欣中介紹,昌寧茶葉生產加工年代久遠。早在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就有官紳在昌寧碧云寺種茶,產一種名叫“碧云仙茶”的極品茶,20世紀60年代,碧云寺中尚遺一古茶樹,干如巨柱,枝繁葉茂,其中一枝干盤曲逶迤,人稱“藤茶”。藤茶嫩葉呈紅色,加工時先將鮮葉煎炒,然后輕揉、曬干,再將干茶用紗布包裹著置于糯米飯上蒸熏,最后在木模上壓制成塊狀、晾干。這就是頗有名氣的“碧云仙茶”。正宗的“碧云仙茶”湯色青翠透亮,經久耐泡,回味悠長,但產量極微,價格昂貴,非富豪顯宦是享用不起的。
如今,昌寧境內的2500多畝古茶樹,則親歷了昌寧茶葉的發展與變遷。去年5月,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和云南農業大學等4家科研院所的7位茶葉專家,對境內古茶樹群落進行了科學鑒定。專家組認為,從昌寧的大茶樹分布范圍、數量、種類和形態特征看,茶樹種植資源的多樣性十分豐富,既有野生型的大理茶,又有栽培型的普洱茶,亦有大理茶與普洱茶自然雜交后代的過渡類型。其中,漭水鎮茶山河的紅褲茶樹高15.8米,樹幅6.7×8.0米,基部干圍3.4米;田園鎮石佛山的柳葉青大茶樹樹高14.8米,樹幅11.8×10.6米,基部干圍3.03米。這些植株不亞于云南省已報道的千年古茶樹。從此,昌寧開始名正言順地享有“千年茶鄉”的稱號。
馬古道聞茶香
在昌寧,我們不僅感受到了悠悠茶韻,更能在濃濃的茶香里感受原汁原味的生態、自然樂趣。
在昌寧的高山河谷之間,零星分布著13個鄉鎮。“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點,形成了立體分布的豐富物產,構成了一個立體的茶鄉。

在昌寧境內,古茶樹、野生茶樹分布比較廣泛,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2300米之間,其中野生古茶6片1101畝,1006株;古茶樹400畝,10599株;古茶園100片2158畝,37837株。從類型上來分,有栽培型古茶樹、野生過渡型古茶樹、野生茶樹等,它們見證了昌寧每一個時代的歷史變遷。
1930年初,茶葉種植開始形成規模;1949年,茶園面積已發展到15000多畝,產茶30多萬公斤;1958年,建成紅茶精制廠;1985年,縣紅茶廠生產的“紅碎高檔2號”獲部優產品稱號;1986年,昌寧與福建安溪、浙江富陽、安徽岳西同時被命名為全國首批4大優質茶葉基地縣,所產的精制紅茶遠銷亞、歐、美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世紀末,昌寧的綠茶又多次獲得國際國內大獎,“尼諾”綠茶曾獲“金鐘獎”、“陸羽杯”獎,并被評為“云南名茶”;“雪蘭”綠茶則漂洋過海,奪回馬來西亞國際工商展金獎。2006年,龍潤公司入駐,普洱茶問世。雖然眾多的榮譽只能說明過去的輝煌,但同時也雄辯地證明了昌寧是生產加工優質茶葉、研究發展茶文化的理想之地。
盛欣中告訴我們,昌寧是歷史上茶馬古道重要支道的必經之地。現在,馬幫的鈴聲雖然已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淹沒,但茶葉這一傳統的經濟支柱卻隨著時代發展閃現出新的光芒。
走出昌寧,彝鄉小罐茶、漢家小罐茶等地道的傳統飲茶場景在我眼前久久浮現,它們與昌寧現代茶產業發展交相輝映,交織出了一曲永遠傳唱的千年茶歌……
正所謂:彩云之南霧故鄉,綠水青山鷺成行;茶馬古道韻深長,瀾滄江畔茶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