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圓器造型是紫砂壺造型體系中最為常見的表現形式,它與紫砂方器、紫砂筋紋器并存于世,相互輝映,不斷演變、調整、發展,孕育了漫長的紫砂發展史,創造了“方非一式,圓非一相”姿態萬千的茗壺世界。
掇球壺是典型的紫砂圓器傳統造型,也是最優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掇球壺以大、中、小三個球體重疊而成,壺身為大球,壺蓋為中球,壺鈕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稱掇球壺。其按黃金分割比例巧妙布局安排,三個圓球均衡、和諧、對比、勻正,利用點線面的巧妙組合,利用各種線形的有機結合,達到形體合理,構成珠圓玉潤的完美。拋物線在壺體、塊面上多次使用,正視看,身至嘴,嘴至蓋,蓋至鈕,鈕至把,為完整的拋物線輪廓;側視看,身至腹,腹至底足,再至壺把,亦是完整的拋物線輪廓;俯視看,自嘴至身,再自身至把,周長一圈,亦是完整的拋物線輪廓;細部看,壺嘴是完整的拋物線,壺蓋是完整的拋物線,壺把亦是完整的拋物線。可見拋物線的運用在藝人制技運用中已達到十分嫻熟的境地。除了拋物線的運用自如,圓弧曲線的運用也恰如其分,從壺嘴到壺身,圓弧曲線自然過渡;從壺身至壺肩、壺口至頸部,圓弧曲線亦是自然過渡;自蓋口沿至壺面,圓弧曲線亦是自然過渡;自口頸至肩至壺把,圓弧曲線亦是自然過渡。這些壺體交合處的圓弧曲線的運用自如,使作品達到了紫砂圓器造型十分完美的境地。掇球壺在蓋沿和口沿各塑一條粗細不同的燒線,這種上粗下細復合在一起的雙線,稱為天壓地或文武線、子母線。
掇球是紫砂壺光貨中最難把握的壺型,而大亨掇球和壽珍掇球為掇球中的極致,連顧景舟都以終身沒做好一把大亨掇球引為憾事。
邵大亨為清代宜興制紫砂壺的代表人物,大亨掇球壺整體圓渾質樸,肌理豐富,骨肉停勻,口蓋緊密,通轉無隙,捏鈕能提起壺身整體,注茶無落帽之憂,流把與壺身渾然一體,順暢自然,呈現出紫砂光貨素器的裸胎藝術美。難能可貴的是,大亨掇球壺造型簡練,線條簡潔,在極其簡練中深藏奧秘,在把玩中顯示無窮藝術魅力。顧景舟曾說過:掇球之妙在于品玩,大亨壺之精湛,在品玩中才能逐漸品出個中之味。
程壽珍師承養父邵友廷,基礎厚實,制壺粗獷而飄逸,掇球壺是代表作之一。壽珍掇球壺造型線條圓潤、豐滿,氣勢宏偉、神韻高昂,顯得渾厚穩重、高雅不俗,曾于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賽會和芝加哥博覽會上得到金獎,名重一時。
有人借用“金陵十二釵”中的人物來比喻:大亨掇球堪稱恰到好處,增一分則肥、減一分則瘦,宛如薛寶釵、林黛玉之流;壽珍掇球堪稱老而彌堅,一如王熙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