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住院之前,全家人就像在進行一場戰爭。
最初燃起戰火的是父母。也許是性格不合的緣故,他們生下了我們兄妹仨,卻吵吵鬧鬧幾十年。耳濡目染,我們自小也喜歡吵架,每次吵完后不是將責任歸咎于對方,便是推卸到“父母遺傳”上。前年的一次大吵后,父母正式分居,宣告了一場“持久戰”的終結,但家庭矛盾并沒因此緩和下來。母親獨居外地,想買一套商品房,找我們兄妹拉贊助,結果導致第二代家庭新的戰爭拉開序幕。兩個月較量的結果,錢全是父親拿的,我們兄妹之間卻留下了新的積怨。轉眼半年過去了,還沒有和好的跡象。
父親的病,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悄然來臨了。發病那天,我和妻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父親需要動手術,不光是交費,還有陪護、看管,樣樣都少不了人。除了父親,我那邊還有自己一個家,兩天的疲于奔命,我招架不住了。不得已,厚起臉皮打電話向兄、妹求助。電話一通,發現他們的語氣并沒有想象中的生硬,再一報內容,那邊傳來的盡是指責聲:“這事怎么不早說!”短短半個小時,援兵一下子全部到位。
接下來是兵分三路,三下五除二.父親的住院過程安排得有條不紊。默契配合中,一星期的時間彈指一揮間。小妹最后一輪送飯,發現父親空缺的床位,居然發出這樣的喃喃自語:“這就出院了?”事后結賬,雖然父親是公費醫療,兄妹仨仍爭著掏腰包。此情此景,父親一直銘記在心:“看到你們埋單盡孝的情景,我比吃下任何一劑良藥都要舒心。”
父親這一場病,好比一瓶包容的膠水,將散了的親情重新凝聚。直到這時,我們方才明白親人相處的短暫和寶貴。母親則感慨地說:“以前,我們全家人之間的戰爭,是內部矛盾,毫無價值和意義。你爸這一病,是全家人和疾病打一場戰爭,屬于外部矛盾。應該感謝這場病,是它教會了我們全家人如何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