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在春天到來之際,自然界呈現一派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春季養生,必須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要求注意維護陽氣,著眼于一個“生”字。
◆精神養生保健法:寧靜為本,保精養神
人的精神活動必須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才能使精神內守。人體受季節影響最大的時候是季節更替之時,尤其是冬春之交的時候。有些人對春天氣候的變化無法適應,易引發精神病。
中醫認為,春屬木,與肝相應;肝主疏泄氣機,喜條暢而惡抑郁。春三月是升發季節,萬物始生,此時情智宜內守,即要駕馭和調控好自己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如果思慮過度,憂愁不解,就會使體內氣機升降失常,從而導致臟腑功能紊亂而發生疾病。所以,春季養生要力戒動怒,更不要心情抑郁,要做到心胸寬闊,豁達樂觀;思想形體要放松,要舒坦自然,充滿生機,使情智通達。
◆起居調養保健法:早睡早起,避寒保暖
在春天到來之時,人體陽氣漸趨于表,皮膚舒展,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負荷加大,而中樞神經系統卻發出一種鎮靜、催眠的信息,肢體反覺困倦,然而睡懶覺不利于陽氣升發。為了適應這種氣候轉變,在起居上應早睡早起,經常到室外、林蔭小道、樹林中去散步,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以應春天生長之氣。
俗話說,“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春天孩兒面,一天變三變”。早春時節氣候多變,時寒時暖,同時人體皮表疏松,對外邪抵抗能力減弱,所以春天到來之時不要一下子就去掉厚衣服,老年人和體質較弱者,特別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更應注意根據氣候變化調整衣著,以防中風、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初春陰寒未盡,陽氣漸升,穿衣時要注意“下厚上薄”。“下厚”以利于春陽之氣升發,“上薄”以防陽氣升發太過,這是古人養生的經驗之談。
◆飲食攝養保健方法:宜甘減酸,補脾養陽
《千金方》載,春季飲食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壯,人可延年益壽。而春天是肝旺之時,多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偏亢,損傷脾胃。
春季食補宜選用較清淡溫和且扶助正氣、補益元氣的食物。如偏于氣虛的,可多吃一些健脾益氣的食物,如紅薯、山藥、土豆、雞蛋、鵪鶉蛋、雞肉、牛肉、豬瘦肉、鮮魚、花生、芝麻、大棗、栗子、蜂蜜、牛奶等。偏于氣陰不足的,可多吃一些益氣養陰的食物,如胡蘿卜、豆芽、豆腐、蓮藕、荸薺、百合、銀耳、蘑菇、鴨蛋、鴨肉、兔肉、蛙肉、龜肉、甲魚等。另外,春季飲食還要吃些低脂肪、高維生素、高礦物質的食物,如新鮮蔬菜,包括薺菜、油菜、芹菜、菠菜以及馬蘭頭、枸杞頭、香椿頭、蒲公英等,這對于因冬季過食膏粱厚味,近火重裘所致內熱偏亢者,還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開胃等作用。
◆運動護養保健方法:適度鍛煉,強體防病
冬令嚴寒,人體代謝功能低下,藏精多于化氣,陽氣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入春以后,萬木吐翠,空氣清新,正是采納自然之氣養陽的好時機,而“動”為養陽最重要的環節。如散步、慢跑、做操、打拳、打球、放風箏等或漫步于芳草小徑,或疾行于河畔林間,踏青問柳,游山戲水,賞花行歌,登高望遠,神悠悠,樂融融,讓機體吐故納新,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可使筋骨得到舒展,為一年的工作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實踐證明,春季經常參加鍛煉,不僅能暢達心胸、怡情養性,而且還能使氣血通暢、淤滯疏散,提高心肺功能,強體防病。
從立春至春分,人體的經氣分別運行于肝膽脾胃,如果以上臟腑素有舊疾,則可能在春季復發,所以可以常做下列保健操來健體:
(1)一腳或前或后,輕輕踮起腳跟,再輕輕放下,一腳做了幾次,再換另一腳,做幾分鐘以后,感覺頭目舒適即可。
(2)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趾稍向外張,以感覺身體舒適為原則,右手上舉,位于耳旁,手掌向上,右肩稍向前或向后活動,以感覺右肋部有熱氣沖出來為度,如果沒有這種感覺也一樣可以做此動作,幾秒鐘后,右手放松下垂,如此重復幾次,然后換左手重復以上動作。
◆藥物養生保健方法:益氣助陽,滋陰補腎
傳統養生學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春季養陽補肝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藥補,是針對人體已明顯出現氣、血、陰、陽方面的不足,依靠食補已不能糾正其虧損時,則應在中醫指導下,施以甘平的補藥,以平調陰陽,祛病健身。對于體虛乏力,少氣懶言,不耐勞累,經常感冒,容易出汗或內臟下垂等,可酌情選用中成藥補中益氣丸、人參健脾丸、香砂養胃丸、玉屏風散等;配合藥膳調理。藥膳可選食黃芪黨參燉雞、人參蘑菇湯、參棗米飯等。
另外,根據中醫“春宜養陽,重在養肝”等理論,春季人體肝的功能較為旺盛,故應注意補肝,可用芡實粥以益精氣,地黃粥以補體虛,防風粥去四肢風濕,用枸杞子、黃精、玉竹、沙參等以進補。還可選食具有滋補作用的首烏肝片、燕子海參、人參米肚、赤箭鳳冠等以助肝氣之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