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今年28歲,正在孕期,但偏偏右下頜第三磨牙智齒冠周炎發作了,來診時腫痛難忍,醫生為她做了局部沖洗等處理,依照常規,應配合全身使用抗生素,但據她自己說,青霉素已經因多次使用不敏感了,只好選用頭孢菌素,但又怕藥物副作用,因此顧慮重重。醫生告訴她,若是在懷孕前先將牙病治好會減少很多麻煩。為什么呢?
首先,懷孕以后,女性體內激素水平增高,引發牙齦毛細血管擴張,導致齒齦充血、水腫、肥大,甚至發生炎癥,尤其在懷孕頭3個月及分娩前3個月更加嚴重。醫學上稱之為妊娠期牙齦炎。妊娠期牙齦炎一般在妊娠2-3個月開始出現癥狀,至8個月時達到高峰,牙齦呈鮮紅或暗紅色,極度松軟光滑,輕觸即可出血,甚至發生自發性出血,牙齒松動。有些患者發生牙齦瘤,嚴重者可因巨大的牙齦瘤而妨礙進食。
其次,懷孕前期(前3個月孕期)是胚胎器官發育與形成的關鍵時期,腦神經與心臟血管系統、頭臉部五官、口腔牙齒、四肢等都在這個階段成形,所以可能因外來影響,如服用不當藥物或x線照射劑量過高,而導致流產或胎兒畸形。醫師指出,孕婦若在孕期經歷牙齒疼痛及看牙的焦慮與壓力,可能對胎兒及孕婦都有不良的影響,所以這個時期,若非緊急狀況,醫師不建議進行牙科治療。
第三,妊娠性嘔吐引起牙面脫礦、偏食、進食次數和數量增加等,這些不良因素都容易導致妊娠期牙齦炎的發生。牙齦炎不僅會增加孕婦的痛苦,更為嚴重的是,它會直接影響胎兒的健康發育,尤其是胎兒從7周開始形成乳牙胚,5個月左右形成乳牙牙尖,孕婦此時若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和鈣、磷,必然會影響到胎兒的牙齒發育。據臨床統計,牙周炎孕婦的早產(低于32周)率是正常孕婦的3-7倍,生產低體重兒概率或圍產期死亡率較正常者高出15%-30%。
此外,拔牙是一個普通的小手術,但對于孕婦來說,口腔對拔牙引起的刺激會產生較為明顯的炎性反應,導致拔牙傷口愈合較慢,也容易引起局部甚至全身感染。而妊娠期間禁用甲硝唑等抗生素,這會導致炎癥的控制、傷口的愈合都較困難。
由于懷孕期口腔治療的安全期很短,因此懷孕前要先看牙,對潛在的和輕度的口腔病如牙齦炎、齲齒等進行徹底治療。未雨綢繆,育齡婦女先治好牙病再懷孕,寶寶將會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