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是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今年70歲了。自從36年前父親去世后,母親便一人堅強地支撐我們這個十幾口人的大家庭。在我的記憶中,日夜操勞的母親很少喊苦喊累,更沒有一次感冒發熱,偶爾身體不適時,母親也能用她的土方子解決。然而,去年春天以來,遠在老家的母親卻接連幾次生病住院,整個人都垮了下來。
早在春末,母親便在電話中告訴我:“我可能得了中風,手腳都發麻!”聽了母親的訴說,我立即回鄉把母親接到城里,并找朋友聯系專家為母親看病。然而,幾位專家忙了幾個小時,卻說母親沒有大礙,更沒有中風。醫生告訴母親:“手腳有時麻木,并不是中風,而是由頸椎增生引起的。”醫生建議母親住院做理療和牽引。如此一個月下來,我常常帶著期望問母親:“好些了嗎?”“根本就沒什么效果。”母親總是說手腳還是時常麻木,甚至發展到全身都是病。隨后醫生又幾次為母親做透視、做CT,多次檢查,卻仍無異樣。但母親自己卻焦急地說:“我可能快死了。”面對焦急不安的母親,我只好再次把母親送到省城再度做全面檢查,結果還是由于頸椎增生引起手腳短暫麻木。在我們離開醫院前結賬時,母親問:“要多少錢呀?”“不多,3600元。”“什么,光檢查就要3600元?不是要幾頭大肥豬嗎?”后來,母親告訴我:“我以為檢查身體花不了多少錢呢,心里不放心,想多檢查幾次,因此,我總說身體不好,其實做理療時就好多了。”此后幾個月,母親聽從醫生建議多運動,不干重活,并用生姜泥和白醋敷在頸椎處,結果手腳麻木癥狀明顯減輕了。
正當我松口氣時,中秋節前,母親又突然來電話:“你回老家來團圓吧,我得了胃癌,活不長了。”當我急忙趕回老家時,見母親確實消瘦了許多。大哥說,母親吃了一次狗肉后,便引起胃不適,吃一點食物便會脹氣,因而每餐都不肯吃飯。又是幾個月的治療,醫生在母親出院時,囑咐母親要少吃多餐,要加強營養,吃一點補身體的東西,在家慢慢養就可以了。誰知,當天晚上,母親竟流著淚對我說:“我要去陪你去世的爸爸了。我算過命了,先生說我活不過70歲,這回是真的不行了……”望著母親敘說“遺言”,我莫名其妙:“媽,你這是干什么?”“唉!別騙我了,醫生都說了,要我回家多吃點好東西,這不是告訴我這病沒治了嗎?”原來如此,聽了母親的敘說,一向孝順的我火冒三丈:“媽,你太過分了,我花這么多精力和錢給你治病,你卻認為我舍不得錢醫你……”那晚,我與母親不歡而散。
第二天,我把自己的遭遇無意間告訴了一位做心理醫生的朋友,朋友說母親所患的頸椎病、胃病經治療肯定好轉了,但還患有許多老年人都有的另外一種病——疑病癥。朋友說,疑病癥也叫疑病性神經癥,它是一種心理疾病。患這種病的人主要表現為:過分關心自身的健康和在意身體上任何輕微的變化,總是誤認為自己得了某種頑癥,并且時刻為假想的病癥焦慮不安。雖然各項檢查結果正常,而患者依然胡思亂想,結果被無形的“疾病”折磨得精神疲憊、形體消瘦。最后,朋友建議我帶母親去看心理醫生。
在朋友的安排下,我挑選了一位年長的心理醫生準備為母親看病。我想,心病還要從攻心開始,去看心理醫生的頭天晚上,我對母親說:“媽,我為你找到了一位‘北京的專家’,很有本事,看胃病幾服中藥便能治好。”“有這么靈?”母親半信半疑。“你還不信?我找了很多朋友,人家才同意來為你看病的。你要不信,人家便不給你看了。”“那我去,我去。”看來,“名醫”起效果了。在“名醫”面前,母親聽話多了。“多大年紀了?”“70歲了。”“才70歲,我82歲了,比你的身體還好……哪里不舒服?”“我得胃癌了。”“哦,讓我看看你的病歷。”我趕緊把病歷呈上,“名醫”一陣細看,突然生氣地把病歷丟在桌上:“亂彈琴,明明是胃炎,還說是胃癌,這病我不看。”“對不起!對不起!”我立即在旁配合:“我媽沒文化,您老莫生氣。”“名醫”這才抓住母親的手瞇著眼為母親診脈。好一陣,“名醫”睜開眼對母親說:“你這個病是常見的胃炎,很簡單,我開個方子,吃幾服中藥就好了。”本來,母親還想賴著“名醫”再仔細看看,可人家根本不理睬。無奈母親只好乖乖退出。“哎,北京的名醫就是不一樣,看來我這病真的能治好。”母親自言自語地說。
此后母親果然聽話多了,按時吃藥,按時休息,一日多餐,生活平靜而有規律。后來經過母親在電話里與“北京名醫”幾次交談后,母親抑郁的心平靜了許多,還常常希望與“北京名醫”通通電話,匯報自己的身體狀況。為此,我只好請朋友做“名醫”的助手。“媽,人家太忙了,以后有事就找他的助手聊吧。”如今,母親的頸椎病明顯好轉,胃病也基本痊愈。自然,她老人家的心病——疑病癥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