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把人的體質分為多種類型,最常見的是虛熱型、虛寒型、實熱型、氣血兩虛型等。體質不同,養生的方法也不同。若能根據自己的體質類型來養生,對健康長壽將大有幫助。
虛熱型體質常見顴紅唇赤,手腳心發熱,口干咽燥,耳鳴目眩,牙齒松動,便秘尿赤,多夢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或弦。時或咳嗽少痰,或口干思飲不解渴,或心悸怔忡,或消谷善饑。虛熱型體質者性情急躁,常常心煩易怒。
養生之法此種體質者形體多瘦小,中醫認為瘦人多火,冬寒易過,夏熱難受,故平時可用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等中成藥來調理。在炎熱的夏季,應注意避暑;在秋冬季節要注意養陰,以防干燥。飲食宜清淡,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水果(柿、梨、枇杷等)、蔬菜(番茄、冬瓜、蘿卜等)、魚類、豆制品等清淡食物,還可以食用百合粥、枸杞粥、山藥粥等,有條件者還可食用些銀耳、海參、龜肉、冬蟲夏草等。另一方面忌食肥膩厚味、辛辣燥烈之品,如羊肉、狗肉、龍眼、櫻桃等溫熱性食品應少吃,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也要少吃。這種體質的老年人不宜做劇烈運動,應著重調養肝腎功能,以太極拳、八段錦、內養操等較為合適。
虛寒型體質常見畏寒怕冷,四肢不溫,腰背酸痛,性欲減退甚或陽痿,夜尿頻頻而清長,耳鳴耳聾,齒搖發禿,舌淡伴有齒印,脈沉細無力,時或大便稀溏,或氣喘乏力,或胃納不佳,或心動過緩,或行動遲鈍。
養生之法此種體質者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冷,耐春夏不耐秋冬,適應寒暑變化的能力差。因此,在嚴寒的冬季,要“避寒就溫”,在春寒之季,要注意培補陽氣,從而提高抵抗力。平素調補可服用金匱腎氣丸、右歸丸、全鹿丸,其中右歸丸更佳,陰陽并補,又益精血,是陰中求陽之方。平日應多食有壯陽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雞肉等。并且要忌食味苦性寒涼的食物,如蘿卜、竹筍、冬瓜、綠豆芽、綠豆等。還要大力加強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做工間操等。可經常作日光浴、空氣浴來強壯衛陽。
實熱型體質常見形體壯實,面赤心煩,聲高氣粗,喜涼怕熱,口渴多飲,小便熱赤,大便熏臭,脈洪數有力,舌紅苔薄黃。
養生之法中醫認為“氣有余便是火”,故實熱型的人常易發怒,平日要加強道德修養和意志鍛煉,培養良好的性格,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智克服情感上的沖動。菊花、苦丁茶用沸水泡服,可以瀉其陽熱。在平時飲食上要多吃水果和蔬菜,如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蓮藕等。忌辛辣燥烈之物.如辣椒、姜,蔥等。牛肉、狗肉、鹿肉等溫陽食物要少吃。酒是辛熱上行之物,最好不飲。此種體質的老年人,要積極參加體育活動,讓有余之陽氣散發出去。游泳是首選項目,此外,跑步、球類運動等也可根據愛好選擇進行。
氣血兩虛型體質這種體質的人常見精神疲乏,面色蒼白,氣短懶言,食欲不振,心悸怔忡,目眩耳鳴,手腳易麻,動輒汗出,易出虛汗,大便稀溏,舌質淡而脈細弱。此種體質的主要病機在于氣血兩虛,或因生血不足,或因失血過多,或因勞倦耗氣,或因脾虛失運,或因胃虛攝納無權。病因雖各不同,但導致氣血兩虛則是一致的。
養生之法糾正之法為益氣生血。此種體質的老年人記憶力減退,不耐思考,精神不振,失眠。所以,平時要注意保持精神愉快,當煩悶不安、情緒不佳時,可以聽聽音樂,欣賞戲曲,或觀賞幽默的相聲和啞劇,使自己精神振奮,開朗樂觀,排解憂愁。尤其要注意順應自然界四時陰陽消長的規律去養生,春夏應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秋冬應注意收藏陰精。平時可服些當歸補血湯、四君子湯、補肺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或人參養榮湯等以補養氣血。平日飲食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小麥、山藥、荔枝、黑木耳、馬鈴薯、胡蘿卜、豆腐、雞肉、鵝肉、牛肝、羊肝、羊肉、狗肉、甲魚、海參、青魚、鯉魚等。另外,要忌食味苦性寒涼的食物,如薺菜、山楂、橘子、檳榔以及生冷黏膩及不易消化的食品,如油炸食品、干硬的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