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足弓結構的動物。每一只腳,除了足趾外,腳掌共有12塊小骨,統稱為跗骨。它們由韌帶、肌肉聯結在一起,形成足弓。足弓有些像一座前寬后窄的微型拱橋。寬的一頭有兩個主要支撐點,分別在拇指和小趾的后方;窄的一頭只有一個支撐點,就是足跟。所以正常人站立時,并不是完全“腳踏實地”,在足的內側緣與地面之間可插入一個手指。“拱橋”本身具有一定彈性,對人體大有好處。身體的重量傳遞到足弓后,即按一定比例分配到三個支撐點,同時發生輕微變形,吸收震蕩,保護腦、脊髓和胸、腹腔器官。在高低不平的地面行走,三點可以定出一個平面,維持身體的重心穩定。向上凹陷的足弓穹隆能夠“抓”住地面,利于行走。
大部分人足弓正常,但少數人足弓低平,又稱足弓塌陷或扁平足。
足弓低平者又可分為兩部分。其中一部分人雙足肌肉無力,韌帶缺乏彈性,足跟外翻,長時間站立行走后容易酸脹、疲勞,有時甚至發生水腫,彈跳和負重能力也差。塌陷的足弓還可能壓迫血管神經,使足底麻木、疼痛、怕冷。年紀大了,容易發生創傷性關節炎、骨質增生、關節間隙狹窄,更加重足痛,影響站立、行走。對此,醫學上稱為平足癥。
還有一部分人雖然足弓低平,但沒有足部疼痛、酸脹、麻木等癥狀,因此不能算是平足癥。足弓低平者雙足比常人容易疲勞。如果體重超標或行走、站立過多,時間長了,可演變為平足癥。但如果平時注意加強鍛煉足部肌肉,控制體重,防止足部超負荷,選穿合適的鞋子,可以終身無恙。
造成足弓低平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先天因素,如父母足弓低平,他們的孩子足弓低平的可能性較大。另一個是后天因素,發育中的兒童,如果營養不足、休息不夠,站立、行走超過限度,可能使本來不夠成熟、堅強的肌肉、韌帶發生勞損,支持不住足弓,使其漸漸塌陷。
對父母或家族中有足弓低平者的孩子,從小就要注意觀察。生長發育期間,應保證營養全面而充足,避免過早站立、學走,減少負重行走。發現兒童足弓低平,要加強鍛煉足部肌肉。每日練習足底外緣著地行走2-3次,每次5分鐘。如能在沙堆上鍛煉更好。也可在每日洗澡時,在水中放一些鵝卵石、小玩具之類,讓這些兒童用足趾反復“抓起”放下,或在臨睡前讓其仰臥床上用足趾“抓”被單、衣物。
成人足弓低平者行走、站立過久疲勞后要及時休息,用熱水泡腳,幫助恢復。鞋子要寬松合腳,鞋底不滑,鞋尖不窄,鞋跟寬而不高,鞋幫松軟,鞋腰稍窄。
平足癥患者,如果癥狀較輕,休息后可緩解,無需特殊治療,可在醫生指導下做體操和熱水治療;不能徹底緩解的可穿矯形鞋或在鞋底內面加足縱弓支持墊,也可行激素封閉治療。非手術治療無效者應考慮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