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難,看病貴”是醫改中人們最關心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突破口,最終被確定在基層醫療體系的改革上。
在今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全會的決定中,加強公益性質的公共衛生醫療成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也最終確定了未來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大方向。
目前,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是衛生事業發展中一個突出問題。現在城市大中型醫院集中了大量的高新醫療設備和優秀醫護人才,基層衛生資源則嚴重不足。全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僅占城鎮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的8.9%,衛生技術人員數占2.7%。全國90%的衛生資源集中于疾病的晚期治療階段,消費者重治療、輕預防,區域衛生規劃和社區衛生基礎醫療服務的普及剛剛起步。
在醫療改革爭論進入白熱化階段的時候,衛生主管部門提出,形成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的機制和大病進醫院、小病在社區的格局,已經勢在必行。
專家點評
周琴璐:大部分人的衣食住行基本解決的時候,“醫”食住行就成了眾矢之的!當過醫生的人現在看病都會為掛那科犯愁,更不要說普通老百姓了!
張禹:看病難、看病貴是目前全國普通老百姓遇到的最大難題之一,目前的情況是“大醫院吃不了,小醫院吃不飽”。國外友人批評我們,說我們把好的東西都給丟了,如過去農村的“赤腳醫生”。國家資金投入一定要加大,而且主要是投給基層醫院(城市的社區醫院、農村的鄉衛生院),加強其建設,讓老百姓愿到基層醫院去瞧病,否則,醫改仍是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