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也要分三等
自古以來,人們都希望健康,更渴望長壽,健康長壽就成了人類共同的心愿,也是中國歷代養生學家所追求的目標。“壽”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重要的位置,我國許多名勝古跡中都有“壽”字的石刻、碑匾,并且有不少有關長壽的故事和傳說。在老年人過生日時,人們也常用“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來表示祝福。
那么,何謂“壽”呢?“壽”者,人生長久也。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左傳》中即將“壽”分為上中下三等,稱“上壽百二十歲,中壽百歲,下壽八十”,意思是說,一百二十歲者為上壽,一百歲者為中壽,而八十歲者為下壽。也就是說只有壽命超過八十歲以上的人才有資格用“壽”字,而八十歲以下是沒有資格用的。
在我國的民間傳說中,有一位前額突出,鶴發童顏,精神飽滿,老而不衰,慈祥可愛的老壽星,又稱南極老人,是管人們壽命的,還能夠為人增添壽命,早在東漢時候,民間就有祭祀壽星,祈求長壽的活動。
孔老夫子一生“敬鬼神而遠之”,認為壽命的長短不在天命而在人為,所以并不向鬼神祈求長壽,而是提出“仁者壽”、“德者壽”、“智者壽”的觀點,也就是說仁慈寬厚者長壽,品德高尚者長壽和聰明智慧者長壽。
要想長壽 先要“愛人”
“仁者壽”出自孔子的《論語·雍也》。“仁”是一個含義極為廣泛的道德觀念,按照孔子的說法,所謂仁就是“愛人”,就是指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友愛、相互幫助,平常待人要寬厚大度,充滿愛心,這樣的人才能夠長壽。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對個人的道德要求和自我規范。孔子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而“修道”的具體方法就是“克己復禮”。所謂“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在平時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克服自己的個人貪欲,對自己的個人貪欲進行自我調節,自我限制,自我清除,并按照社會的道德標準(如社會主義的“八榮八恥”)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那么什么是“貪欲”呢?過分地追求那些可欲而不可求的東西,即對自己根本不可能得到的東西或根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充滿欲望,這就是貪欲。雖然人生在世很難做到無私無欲,但是縱容自己的貪欲,輕者痛苦,重者犯罪,是造成痛苦和犯罪的根源。
有人說,為什么會痛苦,就是因為你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錢誰都喜歡,但不能因為喜歡錢就去搶銀行,就去貪贓枉法,就去不擇手段地撈錢,這樣的人能不出事嗎?還能長壽嗎?長壽學家胡夫蘭德說:“在一切不利的影響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過于不良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沮喪、懼怕、貪求、怯懦、忌妒和憎恨等”。具有以上不良情緒和惡劣心境的人絕對不是一個仁慈的人。
長壽高僧的十味妙藥
有位享年98歲的老先生,一生既不講求養生之道,也不服食保健補品,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粗茶淡飯而已。他的子女在談到其父的長壽原因時,認為與其仁慈寬厚、性情溫和有關。其父一生淡泊名利,升不覺其榮,降不覺其辱,不做非分之想,不做非分之事,進退不言非,功過不自評,精神狀態一直很好,所以極少生病,95歲時仍能下地勞作,其健康長壽正是得益于“仁”。
唐代著名高僧,石頭和尚享年91歲,他曾幽默地說:“凡欲齊家治國,學道修身,必須服我十味妙藥,方可成就。”哪十味妙藥呢?即“好肚腸一條,慈悲心一片,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陽全用,方便不拘多少。”再將“此藥用寬心鍋內炒,不要焦,不要躁,去平等盆內研碎,三思為末,六菠蘿蜜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進三服,不拘時候,用和氣湯服下,果能依此服之,無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濁,利己損人,暗箭中傷,腸中毒,笑里刀,兩頭舌,平地起風波——以上六件,須速戒之。”此乃以佛理勸誡世人,與孔子的“仁者內不傷性,外不傷物,上不違天,下不違人,處正居中,形神以和,故咎征不至,而休嘉集之,壽之術也”有異曲同功之妙。
仁者壽的醫學理論基礎
中醫理論認為,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響臟腑陰陽氣血的功能活動。一個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開朗,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就會陰陽平和,氣血通暢,五臟六腑協調,機體自然會處于健康狀態。反之,不良的精神狀態,可以直接影響到人體的臟腑功能,使得臟腑的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阻滯,抗病能力下降,正氣虛弱,而易于導致各種疾病。仁慈寬厚者胸懷寬廣,高風亮節,不貪不淫,故能頤養天年。
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實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健康有明顯影響,仁慈寬厚的人往往心胸豁達,性格開朗樂觀,所以機體的神經內分泌系統都處于最佳的調節水平,免疫功能也處于最佳的功能狀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偏高。
美國密歇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對2700多人進行長達14年的調查,得出一個結論:一個樂于助人,和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其預期壽命會顯著延長;相反,心懷敵意,損人利己,且和他人相處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要高出1.5倍。
孔子本身就是“仁者壽”的典范,他一生中致力于追求“仁”,并且身體力行,所以在當時人均壽命僅二十多歲的情況下活到73歲,是常人的3倍,說明孔老夫子提出的“仁者壽”的觀點是非常科學的。
好 人 歌
明代陳繼儒在其《眉公全集》中有一首“好人歌”,摘錄如下:“大地生萬物,惟人最為貴。人中有好人,又是人之瑞。好人行好事,好人懷好意。好人讀好書,好人入好隊。好人敬父母,真如敬天地。好人惜陰騭,勝是惜名譽。好人戒好色,好人輕貨利。好人節服食,好人羞局戲。好人不殺生,好人不造罪。好人不匿怨,好人不立異。好人必大量,好人必正直。好人必小心,好人必遠慮。好人有禮智,好人有仁義。好人有信行,好人有廉恥。惡人罵好人,好人不答對。惡人打好人,好人只躲避。惡人求好人,好人也周濟。雖然常吃虧,自有便宜處。貧賤做好人,自然衣食給。富貴做好人,一發行得去。少年做好人,到底決成器。老年做好人,福壽增萬倍。惡人做好人,消盡平生穢。好人做好人,傳與兒孫繼。我要學好人,一生學不輟,但愿好人多,代天扶元氣。”這里所說的“好人”即是“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