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智”?
“智”是指“聰明,有見識”。“智”字可以衍生出許多詞匯,如智慧,是指具有分析判斷和發明創造的能力;智力,是指人們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能夠運用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內容;智商,是指智力商數,其公式為:智商=智齡÷實足年齡×100,如果智商在120以上者為聰明,100左右者為正常,低于80者為智力低下。總之,“智”就是聰明機敏、明事理、有見識的簡稱。
從養生的角度講,“智”又有“大智”與“小智”之分。“大智”者,懂得“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摘自《黃帝內經》,意思是說:天空所覆蓋的,大地所承載的世間萬物,沒有什么東西能比人的生命更寶貴)的道理,能夠自覺地尊重生命,保養生命。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就是說“和諧的社會應以人為本,人應以健康為本,健康則以預防為本”。所以,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就明確地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鐾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的觀點。意思是說,圣人(指有非凡智慧和高尚道德的人)對待身體健康的態度是,不要等到已經患了疾病再去治療,而是要在沒有發生疾病前就應該積極地進行預防;對待治理國家的態度是,不要等已經發生了動亂再去治理,而是要在沒有發生動亂前就應該積極地治理。如果患了疾病再用藥去治療,發生了動亂再去治理,就像感覺到渴了才想起去挖井,已經發生了戰爭才想起去鑄造武器,豈不是太晚了嗎?此言者“大智”也。
“小智”者以功名利祿為第一位,而且將健康與生命放在第二位。在我國的歷史上有位非常聰明的人,他就是三國演義中的重要人物——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于巧思,有“智圣”之稱。然而從養生角度講,諸葛亮之智只能算是“小智”。諸葛亮的格言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可見他并沒有把健康放在心上。他一生謹慎小心,軍中之事無論巨細,事事過問,對手下人做事總是不放心。楊曾勸道:“若皆身親其事,將形疲神困,終無一成。”意思是說如果你總是事必躬親,將會身體疲乏,精神困倦,最終的結果是一無所成,提的問題不能說不尖銳,諸葛亮也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唯恐他人不似我盡心也!。”
三國后期,蜀魏交兵,諸葛亮派使者到魏營,魏軍的統帥司馬懿不問兩軍的軍事問題,而是與蜀軍的使者聊起家常,打聽諸葛亮的飲食起居和工作情況。使者告訴他,諸葛亮公務繁忙,從來都是晚睡早起,連罰打士兵二十軍棍這樣的事,都要親自處理,而且飯菜吃得很少。司馬懿聽后馬上得出結論:“亮將死矣。”果然不出所料,諸葛亮在不久的撤退途中,便嘔血而亡了,終年54歲,還不夠退休年齡。試想,諸葛亮如果注意養生保健而活到80歲,恐怕西蜀國還能支撐幾年。所以,稱諸葛君為“小智”。
智者壽從何來
“智者壽”出自《孔子家語》。智者,是指學識淵博而明智的人。在《黃帝內經》中有一段黃帝與岐伯的對話:黃帝問:“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意思是說,“我聽說遠古時代的人都能活過百歲,而動作也不衰老。當今的人,年齡才過五十便顯得動作衰老而遲緩,是時代變化造成的?還是人們自己因失去了好的習慣造成的呢?”岐伯答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意思是說,遠古時代的人,能夠懂得養生方法,會按照自然界陰陽的變化來安排生活習慣,并符合養生方法,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勞逸有度,所以能形體與精神都很好,能夠活至人類的自然壽命,超過百歲而去。而現在的人則不然,把酒當水喝,把不正常的生活方式當做正常事做,酒醉后縱情色欲,耗空腎中精氣,使自己的真氣耗散。不知道人體的精氣需要飽滿,不知道要時時保養自己的精神,只貪圖一時快樂,而置于生死而不顧,起居無常,所以才五十歲就衰老了。我們知道,《黃帝內經》所稱的“上古之人”只是假設,而提出的“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才是智者長壽的根本。
洪昭光教授在講座中提到四種人:第一種是聰明人:他們主動健康,投資健康,結果健康增值,健康長壽120歲;第二種人是明白人:他們關注健康,儲蓄健康,結果是健康保值,平安90歲;第三種人是普通人:他們漠視健康,無動于衷,結果是健康貶值,帶病活到七八十歲;第四種人是糊涂人:他們透支健康,提前得病,提前死亡,結果生命濃縮,只活到五六十歲。提倡每一個人都要爭取做聰明人,最起碼要做明白人,不能滿足于做普通人,絕對不能做糊涂人!可見大道至簡,古今相同。
智者壽的醫學理論基礎
《黃帝內經》稱:“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意思是說,聰明的人懂得如何保養生命,一定會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特點來調節自己的衣食住行以適應氣候變化,調整自己的情緒并且起居有常,時時注意調節自身與外界的陰陽平衡,就會不患疾病,健康長壽。其實“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二十一個字,包括了傳統養生學的精髓,值得我們細細地體會,認真地實踐。
智者壽的實例
我國的著名生物化學家——鄭集教授,1900年5月6日生,四川南溪人。鄭集教授一生致力于營養學和生物化學的研究,為我國生物化學和營養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并在古稀之年開辟了衰老生化機制研究,提高衰老機制的代謝失調學說,奠定了我國衰老生物化學的基礎。2004年,已經104歲的鄭集教授被“英國劍橋國際人物傳記中心”授予“21世紀最有成就獎”,并入選該中心編撰的《世界名人傳記專集》。
鄭老曾自作《生死辨》一首,可見其是大智慧者:
有生即有死,生死自然律。彭古八百秋,蜉蝣僅朝夕。壽夭雖各殊,其死則為一。
造物巧安排,人無能為力。勿求長生草,世無不死藥。只應慎保健,攝生戒偏激。
欲寡神自舒,心寬體常適。勞逸應適度,尤宜慎飲食。小病早求醫,大病少焦急。
來之即安之,自強應勿息。皈依自然律,天年當可必。
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教育家、人口學家馬寅初先生也是智者壽的典范。馬老先生性情耿直,雖然一生坎坷,但心胸豁達,不為名利所惑,所以能夠享年100歲。關于馬寅初先生的傳奇故事頗多,最有演義色彩的是馬老先生的兩個“哼”。馬先生平生喜歡洗冷水澡,當宣布免除馬老先生職務的文件下達時,據說老先生正在洗澡,夫人告訴他:“老馬,你的校長職務被免除了,取消相關待遇。”老先生“哼”了一聲,洗完后談笑自如,面不改色心不跳,像沒有發生任何事一樣。1979年,撤銷對馬先生的錯誤處理,恢復原來的待遇。據說,老先生又在洗澡,夫人告訴他:“老馬,對你的處理撤銷了,恢復你原來的待遇了。”老先生“哼”了一聲,洗完后談笑自如,面不改色心不跳,還是無事一樣。我們都知道北京大學的校長是什么樣的待遇,能夠如此輕松地看待名利而保持平和的心情,確實非常人所及。
當然,可稱得上“智者壽”的人還很多,如季羨林先生、錢鐘書先生等,不一一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