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嚴重危害人所共知。而在導致糖尿病并發癥的諸多危險因素中,高血糖是當仁不讓的主角。急性血糖升高可引起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等急性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長期慢性高血糖則可導致心腦卒中、下肢血管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以及糖尿病神經病變等慢性并發癥。正因如此,血糖能否盡快地降下來,無疑是糖尿病患者最最關心的問題,許多病友甚至到了血糖一天不降,終日寢食難安的地步。不可否認,嚴格控制血糖、糾正代謝紊亂對防止和延緩糖尿病急、慢性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那么,是否血糖降得越快越好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下面幾個病例。
病例1
某患者,男,40歲,公司業務員,有糖尿病家族史。自恃年輕體壯,平日好吃善飲,煙酒無度,自己也確無明顯不適。前不久單位體檢時發現空腹血糖12.0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16.0毫摩爾/升,確診有糖尿病。為了使血糖盡快地降下來,他開始飲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藥物治療,數日后病人自覺頭昏頭沉,午餐前心悸、乏力、出汗、面部一陣陣地潮熱。化驗血糖:空腹6.5毫摩爾/升,早餐后2小時血糖9.0毫摩爾/升,午餐前血糖7.0毫摩爾/升,均基本正常。
按理講,該患者經過治療血糖降得比較滿意,也無低血糖出現,那么,何以出現這些癥狀呢?
究其原因,是由于病人此前長期處于高糖環境中,組織細胞對高血糖狀態已經適應和耐受,一旦血糖在短期內迅速下降,患者神經系統不能一下子完全適應,因此會出現輕度頭昏、頭暈;另外,隨著血糖進一步下降,還會誘發交感神經興奮,使病人出現心悸、乏力、出汗、面部血管舒縮活躍而陣陣潮熱。實際上,上述種種癥狀皆是機體對內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性反應,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癥狀會逐漸消失。當然,由于每個糖尿病患者的年齡、性別、基礎血糖水平、自我調節能力、機體敏感性等方面存在個體差異,因此,上述癥狀出現與否以及癥狀的輕重也不盡相同。
病例2
某患者,女,58歲,小學退休教師。近半年來,因不明原因體重下降,小便泡沫增多,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2型糖尿病并發糖尿病腎病。由于已經有了明顯的腎損害,不適合用口服降糖藥治療,于是在醫生的建議下,開始使用胰島素。不到一周的時間,患者的血糖就降至正常。但與此同時,患者出現看東西模糊、雙下肢輕度水腫的癥狀。眼底檢查,排除了糖尿病眼底病變。那么,這些癥狀又是怎么回事呢?
高血糖狀態血液因糖多而甚濃,即血液滲透壓增高,周圍組織的水分被吸引進入血液。經過治療血糖下降以后,血液滲透壓隨之降低,血液中的水分向周圍組織轉移。當眼球內組織水分增加時,使眼球的屈光度發生改變,病人就會出現視物模糊的癥狀;另外,皮下組織水分的增加則表現為輕度水腫。當然,這種因血液滲透壓變化所引發的視力改變及下肢水腫通常是輕度的、暫時的,經過短期的適應,一般會自行消失,通常不需要藥物治療。
病例3
某患者,男,50歲,有糖尿病史多年。日前,因咳嗽、咳痰一周加重伴昏迷2小時急癥入院。急查隨機血糖24.0毫摩爾/升,尿酮體4個“+”號,確診為肺部感染所致的酮癥酸中毒昏迷。值班醫生立即給予快速大量補液,靜脈滴注胰島素,3小時后病人意識逐漸恢復,但隨后不久又再度昏迷。經專家會診,乃因胰島素用量過大、血糖下降速度過快,引發嚴重低血糖及腦水腫所致,重新調整治療方案后,病人轉危為安。
在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病友的搶救治療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定期(每1~2小時)監測血糖,要求血糖每小時下降速度不要超過5.6毫摩爾/升,否則,容易發生腦細胞水腫,加重意識障礙。目前臨床上多采用持續、小劑量胰島素靜脈滴注的方法。胰島素以0.1單位/公斤體重·小時(u/kg·h)的速度靜脈滴注,使血糖濃度逐漸平穩下降至正常范圍。
此外,血糖下降過快,難免矯枉過正而出現低血糖,其對糖尿病人的危害絲毫不遜于高血糖。輕度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心慌、出汗、饑餓及全身癱軟無力,嚴重的可導致意識障礙、昏迷乃至死亡。低血糖還可引起心動過速及心律紊亂,誘發心梗及猝死。不僅如此,低血糖還可導致反跳性高血糖,影響對血糖的平穩控制。
老年人由于機體各臟器調節功能下降、神經感覺衰退,比年輕人更易發生低血糖,尤其是無癥狀性低血糖癥發生率較高,因此危害更大。有鑒于此,老年糖尿病病友的血糖控制標準宜適當放寬,即空腹血糖小于8.0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小于10.0毫摩爾/升,目的是避免低血糖的發生。
一般說來,在糖尿病治療過程中,伴隨血糖下降(低血糖除外)所出現的癥狀多屬功能性的和暫時性的,一般數周內便可消失。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降糖速度過快也可能招致嚴重后果。因此,如何把握降糖速度,應引起臨床醫生及患者的高度關注。
綜上所述,血糖下降速度“過快或過慢”對病友都是不利的。所以,對于糖尿病人來說,應在內分泌或糖尿病專科醫生指導下,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來確定治療方案,循序漸進地調整藥量,既要使血糖盡快達標并長期控制在正常范圍,又要避免因急于求成、血糖下降過快而導致低血糖或其他嚴重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