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人類存在的方式。大凡喜愛運動的人,都是熱愛生命的人,良好情操的人,豁達之人。有了運動,生命的過程才精彩而充滿活力。全國著名醫學教授、養生保健專家洪昭光先生,更是把適量運動列入養生保健的四大基石之中。
從古代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至現代醫學專家洪昭光教授,他們是這樣告誡人們的:運動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延長人們的壽命;運動可以預防多種慢性疾病,運動可以使你的血液變得“健康富有”,血管變得富有彈性,增加肺活量,心肌健壯,骨骼密度增強;運動還可以激發和增強肌體免疫力,甚至使形體更趨健美;運動可以使體內激素發生變化,身體隨之會分泌讓人愉快的物質,改善不良情緒。至今,還沒有一樣藥物可以代替運動。
但是,有關研究又證明,大量運動的時候雖然心臟得到鍛煉,血循環能力增強,能夠使靜止時的心跳時間間隔增加;同時,長時間大量的運動也會加快生命老化的過程。那么什么樣的運動能起到保健作用呢?又如何掌握運動的“度”和“量”呢?1982年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世界上最好的運動是步行。”洪昭光教授也告訴我們:人體的生理功能,心肺狀況,骨骼肌肉各方面最適合步行。有資料證明,動脈硬化通過步行運動還可以使動脈硬化逆轉。
步行運動不受客觀條件影響,每人每天步行是最簡單最自然的運動,不論時間、場地,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走路可以靜心養神使腦子清楚,走路亦可以思考問題不易患癡呆癥,走路是最安全的運動。步行運動,是人與自然最和諧的結合。
步行運動怎么適量呢?這一方面人的個體差異很大。就我而言體會很深,我今年83歲,1981年離休后,頭幾年我用廣播操、八段錦、少林武術等基本功動作自編了十三節保健操,每天早晨堅持鍛煉,還練習太極拳、太極劍,最后爬山。每天鍛煉兩小時,運動量是很大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體質的變化,我逐步調整了運動量。1993年我因惡性腫瘤動了手術,后又患帕金森綜合征,因術后康復期飲食失控,又引發了2型糖尿病。我由原來的較大的運動量調整到每天只步行4000步,還分兩次進行。近年來,我還患了老慢支肺氣腫、血管堵塞等多種慢性疾病,2006年我已開始坐輪椅生活了,為了堅持步行運動,我就推著輪椅,讓輪椅帶著我步行,一天可以走2000步。同時我還做帕金森病康復操。由于我堅持了適量運動鍛煉,我惡性腫瘤術后已13年了,患帕金森綜合征已10年,至今沒有癡呆;患糖尿病已12年,血糖控制較好,未有并發癥。我曾兩次跌倒,因平時堅持鍛煉,應急能力較強,均未造成嚴重后果。
我理解,所謂適量運動就是對每個中老年人都適當的通用量。我概括為以下幾點:
1.適量運動要“恒、序、度”。恒,即持之以恒;序,即循序漸進;度,即運動限度。運動時的心率+年齡=170左右較為合適。
2.每天鍛煉3次,每次約半小時。這3個“半小時”的鍛煉分別為:半小時的保健操;半小時的步行;半小時的自由活動調整。
3.對于老年人來說,每天要注意“3個半分鐘”。即:睡醒緩神半分鐘,起床緩立半分鐘,起步緩行半分鐘。
13年來,我堅持每天鍛煉,事實證明適量運動作用不小。對于有如此諸多的慢性病卻尚能健在的我,并非奇跡。只要我們遵守健康基石的幾大原則,我們就會遠離疾病,健康將伴隨我們享受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