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媽今年60多歲,只要一提起上次老伴因心肌梗死住院的經過,她就心有余悸、百感交集。她說,由于自己缺乏疾病預防及護理知識,差點多次釀下大錯。對于心肌梗死病人來說,加強入院前的自救、助救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前提。王大媽希望通過自己的經驗教訓,能讓更多的人懂得當家中有心肌梗死病人時如何進行搶救及日后的康復護理,并早日恢復健康。
不懂搶救差點釀大錯
那天中午,我剛把老伴送進醫院,就被醫生劈頭蓋臉地訓了一頓。醫生說,這么遲才把病人送到醫院,知不知道這非常耽誤救治?我感到心里挺委屈的,那天上午我見老頭子心口痛得直哼哼,吃了幾次藥都沒止住,我就勸他趕快去醫院。誰知老頭子眼一瞪:“大年初一上醫院,討吉利怎么著?”倔老頭不愿去醫院,我又有什么辦法?幸好后來在我的好說歹說下,老伴才勉強答應我上醫院檢查。
醫生一聽哭笑不得:“這叫什么話?這是心肌梗死,生死攸關的事,能由得著病人的性子來嗎!心肌梗死的搶救,最講究的是一個‘早’字。早治與晚治,差別大著呢。就拿眼下最有效的溶栓治療來說,藥物用得早,不僅可大大降低死亡率,還可縮小心肌壞死面積,減少并發癥。有人做過統計,心肌梗死發生后70分鐘內送到醫院進行溶栓治療的,死亡率僅為1%;70分鐘~180分鐘采用溶栓治療,死亡率卻高達10%;只要疼痛超過20分鐘不緩解,特別是用了硝酸甘油都止不住的,就得趕快送醫院。”
我一聽,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這都是由于自己不懂急救知識,差點出了事!幸好老伴沒事,否則我也不會原諒自己的。
醫生還告訴我,家屬不恰當地搬動病人,有的病人甚至在家屬攙扶下步行去醫院,均有可能導致梗死面積進一步加大,誘發并發癥出現。送醫院也有講究,為防止病情加速惡化,當家人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在路上碰到突發心
肌梗死的病人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1.讓患者就地平臥或保持半坐位,以感到最舒服的體位為宜。切勿用背、抱等方式隨意搬動病人。
2.立刻撥打120。
3.立即給病人口含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或嗅亞硝酸異戊酯,有條件者應吸氧并觀察病人脈搏情況。
4.盡量保持周圍環境的安靜,并安慰患者。在救護車到來之前,使患者保持溫暖和情緒平穩,不要讓患者一人獨處。
醫生說,急救時不要驚慌,只要處理得當,多能轉危為安的。目前許多大醫院都建立了心梗病人的“綠色通道”,配備了經驗豐富、技術嫻熟、訓練有素的醫護人員和先進的設備,能進行快速、準確的診斷和搶救。我從此也懂得了:當病人出現心梗癥狀后,一定要立即送往醫院,千萬別拖延時間,坐失良機。
護理病人也有講究
老伴住院后,我自告奮勇,琢磨起怎樣護理老伴來。可沒過幾天,我又叫醫生訓了一通。
老伴住院不久,親戚朋友、鄰居、以前單位的老同事,來探病慰問的川流不息。有時為讓老伴開心,我瞞著醫生讓他們多聊聊,還按鄰居給的偏方:高麗參加老母雞,再加上什么鱉精,濃濃地熬了一鍋湯,監督著老頭子一滴不漏地喝了個精光。我認為,病人嘛,身體虛弱,應該多補補。還別說,我覺得還真管用,老伴臉上紅彤彤的,別提多精神了,我心里也挺得意的。誰料想當天半夜醫院打來電話,說老伴急性心力衰竭,正在搶救,讓家屬趕快去。我趕緊到醫院,醫生們忙碌到天亮,老伴的病情才算穩定下來。我剛松口氣,就讓醫生叫了去,說我是好心辦壞事。
原來,病人處于心肌梗死急性期,即入院頭一周,護理應講究的是一個“靜”字。首先是身要靜,病人需要絕對的臥床休息,吃喝拉撒全在床上;洗臉、漱口、大小便、吃飯,都得有人幫著;探病的人要少,聊天時間要短。其次是心要靜,即不能著急,不能犯愁,不能激動,更不能發火。凡是令病人心煩的家庭糾葛,操心的工作業務,甚至令他激動的球賽消息全得封鎖。最后胃腸也得靜:大魚大肉、飲酒吸煙固然不行,大滋大補的藥品也不適宜。飲食只要有營養,清淡易消化就行。一餐不能太飽,少吃多餐慢慢來。大便要保持通暢,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再不行就喝蜜糖,用通便藥,不能便秘。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輕心臟負擔,給其一個喘息休養的機會,再配合藥物治療,就能更快更平穩地恢復健康。
家庭護理講究“防”
老伴在醫院度過了急性期,病情趨于平穩,醫生對我們說可以回家進行康復治療了。我向醫生請教出院后該怎樣護理病人,醫生說要講究一個“防”字,并送我兩句話,一是“循序漸進”,二是“提高警惕”。
心梗病人出院后常犯的毛病有兩種,一是怕。到過一次“鬼門關”,總怕再次犯病;加上大病體弱,一下子也適應不了以前的生活,總覺得動一動就心慌,走一走就氣促,什么也不敢做。這時就用得著“循序漸進”這句話了,應鼓勵病人先室內后室外,先家里后社會,先部分后全部地參加各種日常活動,包括吃飯穿衣,掃地澆花,買菜散步,工作娛樂,甚至性生活等,讓病人逐步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必須掌握一個限度:任何一種活動,只要引起胸痛或者氣促,就應馬上停止,如不能緩解,就該馬上服藥。慢慢試探,逐步適應。
第二種毛病是不在乎。總覺得自己“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既然恢復得不錯,胸不痛,氣不喘,那就干啥都行。照樣抽煙喝酒,工作玩命干,麻將搓通宵,這樣的人就用得著“提高警惕”這句話了。其實,冠心病病人的血管猶如一條年久的水管,生了銹,管腔變窄,加上有垃圾一塞,造成了心肌梗死。溶栓療法去掉了垃圾,水流出來了,但鐵銹和狹窄依然存在;介入性治療打通了水管,水雖然流得順暢了,但水管其他部位甚至原來的部位依舊生銹。有人做過調查,心肌梗死后治療成功的病人中,有10%~20%在一年之內再次發作心絞痛、心肌梗死或心臟猝死。一年后每年還有約2%的病人再次發生心肌梗死或猝死。所以心梗病人出院后還應該在醫生指導下,長期服用可降低再次發生心肌梗死和猝死風險的藥物;改變吸煙、酗酒、生活過于緊張、缺乏體力活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定期去醫院復查等。此外,還得隨身攜帶急救藥,以防不測。
我把醫生的話記得牢牢的,有了這次的經驗和教訓,我會努力護理好老伴的。希望家有心梗病人的朋友,能從我的這些經驗教訓中得到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