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對犯人進行心理矯治?
張 凌
編者按: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競爭能力的增加,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呈現一種復雜多變的局面。目前,無論社會人還是獄中人,他們的心理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注意。為此,本刊約請了有關專家學者,就此問題展開討論。
監獄是關押犯人的地方,對關押的犯人進行管理,我們的傳統做法是管好、管住,不發生死亡、逃跑事件等。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犯人的教育和管理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監管改造、教育改造、勞動改造之外,我們又推出了新的第四種教育手段——心理矯治。
那么,我們為何要對在押犯進行心理矯治的教育呢?在上海市少年管教所,有一個名叫李小明的獨眼犯人,他在服刑期間是拿到什么吃什么,在他的胃里竟然是什么東西都有,光取出的各種牌子的礦泉水瓶蓋就有五六個。更有一次,他用刀割腕,企圖自殺,結果被監管他的隊長及時發現,為了保證他的安全,隊長把他銬在鐵窗上,他居然將窗鉤吃掉,接下來他還想把自己的獨眼抓瞎。面對這樣一個心理極度變態的犯人,是繼續用嚴厲的管教措施懲罰他?還是采用新的教育方式疏解他的心理壓力和他對社會的叛逆?我們采用了后一種方法。
李小明被帶到了少管所心理咨詢中心。通過心理疏導發現,李小明這樣做的目的只是為了吸引別人注意,患病后到醫院里可以得到照顧,被人關心。掌握他的心理病根后,我們對他進行了多次的心理輔導,李小明再也沒有產生傷害自己的念頭。一樁看似棘手的自殘事件因為加入了第四種教育手段:心理矯治而迎刃而解了。其實,像李小明這樣的案例,只是數以千計犯人中的普通一例,他們的心理問題及其造成的影響,日益成為監獄管理中的焦點話題,就看你如何管理了。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服刑人員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教育人、感化人、挽救人”核心工作的重要內容。
在罪犯改造中引入心理矯治手段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根據《監獄法》的規定,心理矯治既不能定位在純粹的醫學概念上,也不能與改造工作雷同。它包括對罪犯的心理與行為矯正、心理衛生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以及與此相關的罪犯心理診斷、療效評估、再犯罪心理預測等項內容。目前,我們在上海11家監獄內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心理咨詢這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如2004年青浦監獄制定了15項心理矯治制度、規定、職責和標準,為所有服刑人員建立了心理檔案,此外,他們還在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和研究生的指導和參與下,用實景演出的樣式搞了幾次通過心理測試來緩解服刑人員內心壓力的心理劇,實踐證明,具有一定的效果。
當然,心理矯治作為一個研究和矯治心理的手段,只是將局部零星的心理矯治科學化、規范化。從嚴格意義上說,心理矯治作為改造的一種手段應該給予高度重視,但不能夸大其作用,更不能代替其他改造手段。
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孫時進
由于不斷有大學生心理問題甚至是自殺等報道見諸于媒體,給公眾的印象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每況愈下,越來越糟,而且讓人覺得這些原本被看作是“天之驕子”的大學生,現在卻成了“心理變態”一族,是整個社會群體中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的人群。
那么,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真的一團糟嗎?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全世界近年的自殺率約為十萬分之十,我國近年的自殺率約為十萬分之二十三,而我國高校學生近年的自殺率則是十萬分之二。從我最近掌握的上海的一所重點高校今年入校新生的心理普查的結果看需要心理干預的學生比例低于百分之零點三。這一數據不但低于全社會的平均水平,也比前幾年測得的結果更好。確實高校學生可能比社會其他人群有更多的困惑、郁悶和無意義感,但這不等于心理素質差。這些郁悶和困惑大多屬于“成長的煩惱”,這種無意義感正是源于他們開始尋找和思考人生意義。 從高校心理咨詢的案例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大學生活的適應問題、學習壓力、人際關系、情感問題、就業壓力、經濟問題、身體健康等。但這些只是表面問題。現在的大學生以獨生子女為主,父母對他們寄予很大希望,這使他們獲得了比以往多生子女更多的關愛和照顧以及較為優越的物質條件,同時也承受著更大的壓力。他們成長時期是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快速的變化和轉型的時期,其中伴隨著新舊價值觀的對立和碰撞。他們以上這些個人生活和時代特點都是他們產生心理問題的內在的和深層的原因。
比如從小的應試教育使他們養成了被動的學習習慣,而這種被動、死板的學習習慣和方法使得他們無法適應和勝任大學的學習,這就導致學習失去動力、厭學甚至產生網癮等問題。由于是獨生子女,加上應試教育帶來的激烈競爭,在大學以前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相對缺少對人際交往和情緒、情感的培養,進入大學后他們就缺少處理集體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和戀愛中產生的情感問題的能力。同樣由于激烈競爭的應試教育,根本沒能關注孩子從小的興趣、愛好和個體差異,到畢業求職時對自己的生涯選擇就一片茫然。這就不只是能不能就業的壓力問題,更大的問題是根本不知自己適合做什么、喜歡做什么;不是去找適合自己能力和興趣的工作,而是盲目跟風,追捧社會的熱門職業。再就是動蕩艱苦歲月在父輩們內心產生的不安全感和恐怖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們,使得他們缺少勇氣和信心,不敢面對挑戰,不敢自己開拓創業,求穩怕亂。
最后我個人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與道德倫理、心智學識、強體健身的教育完美結合才會培養出完整意義上的人。可見心理健康教育應是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滲透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才會產生效果。
生活中需要心理咨詢
王祖承
隨著時代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碰到的心理問題也必然增多,因此,心理咨詢的需求也日益增多。
目前,已登記在冊的心理咨詢機構有100多家。按心理咨詢的對象、內容分為兩大類:一為普通心理咨詢,又稱心理輔導。是由心理學專業人士以及經過培訓的國家心理咨詢師擔當,所咨詢的內容廣泛,如學習與學校、工作與職業、戀愛與婚姻、人際關系、家庭關系的問題等。二為醫學心理咨詢,是指來咨詢的大多數來訪者需要用醫學方法、醫療措施去相幫解決的。盡管他們來咨詢的內容與上者基本一樣,但因為由于受到各種心理壓力,造成了心理、生理方面的改變、出現異常和發生障礙,因此難以單純用言語等心理治療等方法去調整,更需要適當使用精神藥物方能有效。也就是說,在開展心理咨詢的過程中,也要使用精神藥物了。
普通心理咨詢和醫學心理咨詢是兩類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心理咨詢過程。其具體步驟是:首先,要聆聽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包括了解發生心理沖突的原因,從人際關系、家庭矛盾或工作糾紛等方面著手,其次,就是要分析來訪者的個性特征、處理矛盾的方法,以及他面對多種問題時的應對能力。最后,進行適當引導,包括日常處事技巧和人生觀方面的開導等。
如果出現有心理障礙或生理障礙時,就應予以精神藥物治療,或采用其他的醫療措施。但是必須在能開展醫學心理咨詢的醫療機構中進行,并由專職的醫務人員執行,還要有相應的醫療記錄以作保存、隨訪和效果觀察。同時,要及時消除不良反應,使來訪者能更好地取得效果。
本中心曾診治過一位30多歲的男病人,此人個性刻板,做事過于謹慎,他在工作中對所負責的有些數據一定要反復核對,而且重復次數漸漸增多,搞得別人的工作也不能順利進行,由此,引起同事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張。他自己也為此很苦惱,于是,他來到咨詢中心。經過診斷,發現他患有強迫癥,而且癥狀日益嚴重,經過心理治療和適當使用了一些精神藥物后,他的病情慢慢穩定下來。工作中也不再出現反反復復的行為。還有一位20多歲的女性患者,一個月前因談了兩年的男友拋棄了她,整天情緒低落,興趣缺乏,失眠伴有心驚肉跳的感覺,工作效率也明顯下降。為此,她在母親的陪伴下前來作心理咨詢。經過仔細檢查,發現她有明顯的抑郁癥,于是,心理醫生對癥下藥,用精神藥物加上適當的心理治療,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如今,她已走出困境,尋覓到了真愛。
當前,來做心理咨詢的人員來自社會各階層、各年齡期。尤其是職務高、責任重的社會知識階層、“白領”、“精英”人士;其次是青年人、青少年以及中老年人群,他們中有學習問題、戀愛婚姻問題以及工作問題等。如果發現心理障礙的情況,及時進行咨詢和治療,一般效果都會很好。但是,也不能期望單靠一次或幾次就能解決問題的,尤其是需要醫學心理咨詢的,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