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今年過年不回家,如果你可以考慮和一個陌生人‘拼’吃年夜飯,請聯系我,我的QQ號碼是……”新年臨近,一位網名為“COCOCLO”的異地求學的大學生在網上留下了這樣一段帖子。
時下,拼車、拼房、拼吃、拼玩、拼購等眾多“拼”消費已成為都市青年人的另類時尚,“拼”的項目幾乎覆蓋了人們的衣、食、住、行。隨著都市“拼”客一族逐漸發展壯大,他們在營造節約消費文化的同時,也給城市公共管理提出新的課題。
“拼”者謀共“贏”
白領圈中流行一句順口溜:“買車太貴,擠車太累,打的不實惠,還是‘拼’車最對味”。“拼”車類型多樣,如上班“拼”車,旅行“拼”車,求職“拼”車等。
“本人出發地‘虹口區魯迅公園附近’,上班目的地‘南京西路仙樂斯廣場’,歡迎‘拼’車同往。”這是上海某外企職員西雅留在拼車論壇上的帖子,路線一致者紛紛跟帖,在網上達成一致后,四人一組約定時間地點一同打車前往,原來40元的打的費分攤下來每人10元。
“拼”車并非白領專利,類似“明天面試,‘拼’車請投條”的信息發布,在上海各大高校就業論壇里也屢見不鮮,對“拼”車者來說,這意味著“用比公交多一點的費用享受小車的瀟灑,經濟實惠!”
吳倩倩是江蘇來上海求學的大學生,大四剛畢業、現正在上海古北商業圈世貿商城一家管理咨詢公司實習的她,加入了“拼”房一族。她在網上找到了一套月租3000元的三室一廳房與其他兩位合租,租金平攤后,每人1000元。“一個人租房少則數百,多則數千,想來想去還是拼房劃算。”吳同學說。
“和我住一套房的都是陌生人,但這并不會影響我的生活。”吳倩倩認為這種“互助”式消費,是既經濟又高效的生活方式。
記者還了解到,目前很多寫字樓的白領都面臨著吃飯難題,頓頓吃快餐沒營養,天天吃小炒伙食費又太高,久而久之,“拼飯”成了某些白領一族的午餐方式。每天中午8-10人一起到附近的飯館點菜,每人開銷10-20元,就能品嘗到一大桌菜肴,既經濟又豐盛。
“愛‘拼’就會‘贏’”似乎已成為當今不少都市青年的生活理念。“只有想不到,沒有‘拼’不到”,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拼”現象無處不在,同學之間“拼”吃一桌菜肴,鄰居之間“拼”用一條寬帶網線,朋友之間“拼”卡消費一定額度換取精美禮品,興趣相投者還可“拼”游節約旅途成本……
據調查顯示,“拼”客族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廣東、成都等大中型城市,以青年白領、學生人群為主,他們時尚卻不奢侈,他們認同“花錢少,辦事多”的生活方式,期待用最小的經濟成本追求全方位的品位生活。
“拼”消費“贏”社交
“拼”消費以大家組合去做同一件事為特征,目的是共同負擔原本一個人負擔的消費。這和通常我們說的“AA制”很相似,所不同的是“拼”客通常以網絡為媒介。
一項對“拼”客族的心態調查顯示,43.6%的人覺得“這種‘互助’是節能、高效的生活方式”;17.5%的人認為“‘拼生活’是每個年輕人生活的起點”;還有58.1%的人把這種現象歸納為“城市生活成本太高,壓力太大”。
都市“拼”一族認為:“拼”體現的是節約,倡導的是合作,且“拼”客雙方都是臨時消費伙伴,公平分攤成本,不用欠下“人情帳”。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周孝正則認為,“拼”消費符合中國人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營造了理性且節儉的消費文化,在強調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今天,這種消費方式,能達到多贏,值得提倡。
記者在采訪時也注意到有這樣一種“拼”現象:王女士是上海普陀區某商品房業主,她每天早上收取少額費用,為上班地一致的小區居民提供順風車,“費用收取是其次,交朋友才是目的,不同行業、不同背景之間的人進行信息交流,開闊了眼界,擴大了朋友圈。”王女士說,她對“拼”客的素質有要求——年齡相近、層次相當,比較好溝通等,“搭過我順風車的人都成了好朋友,我很享受這樣的交友方式。”
記者采訪“拼年夜飯”的網友COCOCLO,他表示,過年,除了吃飯喝酒圖個熱鬧以外,更重要的可以尋找有相同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朋友聚會、交流……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于海表示:“拼”客族的壯大,不僅僅是青年人消費觀念的變化,更是傳統人際交流方式的變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不憚于和陌生人打交道,他們不滿足于在熟人之間尋找同質資源,更樂意通過發展陌生伙伴來拓展自己的交往圈,獲得新機會。他認為,拼客族的發展,反映了青年人對人的尊重、善意、接納和信任,是建設和諧社會最需要的道德資源,是一種特殊的民間互助形式,它突破的是人際間的防范,收獲的是善意溝通,進步的是社會文明。
是時尚消費還是安全隱患?
目前這種在年輕人當中日漸風行的“拼生活”現象,是人們的消費觀念和行為走向成熟的表現。在德國、新加坡等國家,趕上交通高峰時段,即使是私家車,空車上路也會被罰款。美國也有類似規定,車中有兩三個人就可在專用車道行駛。在韓國,不僅私家車可成為“順風車”,就是出租車也可由多位乘客“拼車”,名曰“合乘制”。
然而,在這些利益的背后,問題也隨之而來。如:“拼”房雖為租房者節省開銷,卻由于市場監管力度不夠,滋生了安全隱患;對于“拼車”,目前我國尚無明確的法律規定。那些沒有運營許可證的私車車主,通過“拼”車獲得“燃油費補貼”,其行為類似于非法營運,擾亂了出租車行業的正常秩序,并且一些問題難以回避:一旦發生交通事故,雙方應各負什么責任?如果遇上一個不良車主或者不良乘客,“拼”車者的權利又如何得到保障?
警方則提醒廣大“拼”客,由于大多數“拼”消費是屬于隨機行為,“拼”客在“拼”消費時容易誤入陷阱,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謹防懷有不良企圖的人打著“共同消費”的旗號進行欺詐。
(王 萌摘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