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太平洋有個布拉特島,島邊水域中有種魚叫王魚,有的王魚有魚鱗,有的王魚沒有。有魚鱗沒有魚鱗,全看自己,由自己來選擇。
有的王魚會讓自己慢慢有鱗。王魚的鱗很特別,來自外界,只要它愿意,就能吸引一些小動物貼附在自己身上,它先給它們一些好處,一點自己的分泌物,然后就千方百計把小動物身上的物質吸干,慢慢地吸收為自己身上的一種鱗片。其實那不是鱗,而是一種附屬物。
當王魚有了這些附屬物之后,就變成另一種形態:滿身像個大氣球,外表很好看,體積比過去也大出四倍,貌似強大。
可憐的是,當這種王魚進入后半生時,身體技能退化,附屬物慢慢脫離,使它重新還原為那個嬌小的面目。被剝奪了鱗片的王魚這個時期非常痛苦,它無法再適應這個世界,變得異常煩躁,每時每刻都在絕望地掙扎。它甚至還無端地攻擊別的魚,以解脫自己??上?,現在的它既沒有了往日的能力,也沒有了鱗片的保護,反而會被別的魚撕咬,直至遍體鱗傷。
于是王魚就去自殘,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往巖石上猛撞,活得慘不忍睹。
王魚活得太慘。有人說,它們不該選擇附屬物作為自己的鱗片,因為那本來就不是自己的。
其實人的一生很多情景何嘗不像王魚呢?本來是自然簡單的,但為了某種欲望和目的,則常常不喜歡也不滿足這個自己,于是便靠著一些附屬物來生活,這些身外之物卻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
由此聯想到一個故事:一個漁夫在河邊釣魚,釣上來一條就拿尺子量一量,凡比尺子大的魚都被他丟回河里。旁人不解,問:別人都希望釣到大魚,你怎么……?漁夫輕松地回答說,因為我家的鍋只有尺子這么長,太大的魚裝不下。
什么意思?別讓無窮的欲念左右自己,“夠用就好”,這種心態就不錯。
(張 鵬摘自《重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