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基本看不到黑人急匆匆趕路的,他們都慢悠悠地走。
晚上,你要是約了個黑人吃飯,嗨,你就且等了。說好了7點,他們9點能來就不錯了。按咱們的習慣,都是下班了就直接赴約。嘿,他們可不。他們先得回家,洗澡,噴香水,然后才慢慢地出來。大使館請黑人的高級官員,也不例外。他們不在意晚飯是幾點吃,他們更看重的是:晚上有飯吃。
到了非洲,哪個女人都想嘗試編一次小辮子。我和好朋友瀟瀟也不例外。黑人真是慢性子,說好了上午9點來,11點了她們才慢吞吞地過來。
慢吞吞地來了,結果綁辮子的皮筋還忘帶了。她們說可以先編,那就先編吧。編到12點半時,才編了一點,她們說下樓買皮筋,結果快2點了才回來。那么長時間,她們也沒有吃飯,也不知道她們干什么去了。然后就一直編。我和瀟瀟不停地從椅子上換到沙發上,從沙發上換到椅子上,背這個累,有時候只能半躺著讓她們編。到了晚上9點,這頭還沒編完呢,可她們卻不加快速度,就那么慢慢,慢慢地編著。
“她們也不給家里打個電話,說晚點回去什么的。”我說。
“她們跟咱們不一樣。”瀟瀟笑,“你總用咱們的眼光看她們。”
到了晚上11點,我們的頭才總算編完了。編一個頭,差不多用了12個小時!
黑人性子慢的,有時簡直是說話不算話了。有時誰家里要修個什么東西的,讓黑人過來。他們說好了今天到,但如果你不催他,他今天基本是不來的。你不停不停地催,他說“來了來了,15分鐘后就到。”結果,他兩個小時能到就不錯了。
“在非洲呆久了,早晚會說話不算話的。”很多中國人都這么說。讀者諸君也許覺得我這話有些過。咱們國家的大多數會議說是9點開,但一般都是半個小時后開始。非洲跟咱還不一樣。一次,西非4國總統將同時去西非某國商議重大事情,讓我新華社記者上午10點前去。記者夫人說“我看你還是睡完午覺再去吧,他們下午3點能來就不錯了。”下午3點?第二天晚上7點,這4國的總統還都沒有到呢。
(李 婷摘自《東西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