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20年前他們擔著小商品奔向全國一樣,近年來,溫州人再一次從故鄉出發,水銀瀉般地長驅直入,東及上海,西抵喀什,南到芒街,北至哈爾濱,千里奔波,遍布全國?!边@是坊間廣為流傳的對溫州炒房客的經典描述。
現在,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在溫州商人的財富神話里,女性在書寫著同樣的傳奇。她們或開公司,或購房,或炒股票、基金、債券,甚至,她們還炒棉花、煤氣,油井。她們炒一切能夠用來進行商品交換的東西,她們和男人們一樣氣勢磅礴。
2006年11月25日,一個名叫“太太理財團”的投資組織在溫州成立,成員鎖定溫州投資團的女性成員以及男性成員的家屬。而在兩年前,這個團體就有了它的雛形——2004年,溫州就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女性投資團體“溫州太太購房團”,并且,她們南征北戰,收益空前。
一個普通會員的家底
某日早上7時20分,58歲的繆秀英準時推出木蘭牌摩托車,開往位于鹿城區的農械修配廠。這個廠她經營了30多年,雖然現在交給兒子打理,沒事的時候,她還是忍不住去廠里轉轉。
每天早上,繆秀英和老伴在樓下點心店吃饅頭、豆漿,有時會換油條。老伴老徐最愛吃的是溫州餛飩,“這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餛飩”。
這輛摩托車,繆秀英開了將近六年,款式變得過時,車身的漆也開始剝落,她也不以為意。從家里到廠子只有一公里路程,十幾年都是這么騎過來了,要是買輛轎車,還得去考駕照,“年紀大了,學不會了”。她呵呵地笑著說。
前一天晚上,她和老徐商量,下周去長沙考察商鋪,好的話就投資,看不中就當旅游??娦阌⑧止荆骸皳f是市中心最好的位置,但是一平方米要一萬八,太貴了,那里的經濟有沒有那么好???”
這個問題,只能繆秀英在考察后自己回答。
兩年前,繆秀英就參加了溫州太太購房團,關于考察商鋪,她很有自己的心得:要看地段好不好,看人氣旺不旺,地方經濟狀況如何,當地消費怎么樣……她有次到江西的一個地方,項目主辦方把商鋪的前景說得天花亂墜,她到現場一看,鋪子在郊區,人都沒幾個,根本旺不起來,于是她堅決搖了頭。
繆秀英,溫州太太理財俱樂部(即太太理財團)的成員。她的眼睛很圓,身材略胖,笑容讓人想起阿福。當她走在街上,甚至不會覺得她和別的阿姨有什么區別。
目前她在溫州市內購置了四套房產,包括住宅和商鋪。其中兩套給兒子和女兒的住房,已經由買時的200萬元漲到了現在的300萬元。
鄭潔云:太太團的新生代
溫州太太理財團的成立大會上,34歲的鄭潔云(化名)就坐在繆秀英的前邊。
鄭潔云是在杭州讀的書,市場營銷專業大專文憑。畢業后,她回溫州一家銀行工作,每個月按時拿1000多元的工資,“還要看別人的臉色”,她不喜歡這樣的工作,生孩子的時候索性辭職呆在家里。
先生做的是貿易公司,自家企業。兒子大了,送進幼兒園,鄭潔云不想進先生公司幫忙,就要了10萬元,在西山路開了一間品牌內衣店。
“女人還是要有自己的事業?!编崫嵲戚p輕撥著額前的碎發。她看上去親切,笑起來,又透著溫婉,不過,眼角顯出了淺淺的魚尾紋。
做了三年,內衣店培養了一批老客戶。刨去成本,鄭潔云每個月都能有8000元左右的收益,先生每個月也固定給她發一萬元,這些收益可以讓她優雅地生活。
鄭潔云念念不忘她在杭州的經歷。2001年底,先生給她物色了一套杭州市中心的花園洋房,讓她跟同學相聚時小住,買的時候花了40萬元,去年,在房子每平方米漲了4000元之后,鄭潔云毫不猶豫地把房子轉手,賺回了一套房的錢。
賣房的經歷,讓鄭潔云突然想起自己的專業,她覺得血液里溫州人的意識蘇醒了,要讓錢生錢,她要學習理財。
負責溫州太太理財團組織工作的房產工作室主任楊章海說,像繆秀英這種五六十歲的溫州太太,是兩年前太太購房團的主力軍,家庭企業打理得比較成功,子女入學就業問題解決了,就成為了當時家庭理財的主力。
而新成立的太太理財俱樂部成員中,像鄭潔云這種30-40歲的溫州太太群異軍突起,她們有六七成學歷都達到了大專以上,這批太太的共同特點就是“知性”,對新的理財方式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并且改變了溫州太太購房團以往給人留下的素質不高的印象。
太太團總資金上億
溫州太太理財團,入會的門檻并不算高,只要是年齡在25歲以上、70歲以下的女性,經濟條件方面,如果是全職太太的年可支配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如果是上班族的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繳納一定會費,就可以報名加入。而一般申請加入的上班族,大多家庭都有經商背景,因此,整個太太團身價不菲。
太太團宣告成立的短短幾天,就已經吸收了近700名溫州太太加入,而之前做過的統計表明,有意加入的人數將近4000。
在申請入會的表格上,有一欄可支配年收入調查,最高限設為50萬元以上。楊章海透露,有相當一部分太太在這一欄打了勾,這個“相當一部分”,保守估計超過四成,“100萬也是50萬以上,1000萬也是50萬以上。”據此估算,這個太太財團可調配用來理財的總資金將以億為單位。
由于受宏觀調控的影響,目前溫州太太理財俱樂部的成員對證券、期貨、黃金等產品進行理財投資的興趣頗為濃厚,對傳統房產投資的興趣也不減少。
56歲的鄭鶴燕,丈夫做鋼材物流生意有20年。她的好友趙菲菲“揭發”說,她家資產接近億元,而她自己則只承認“夠用夠吃”。對于誰把持家里的財權,她毫不猶豫地指著自己,然后笑著說,“把財管住,就是真正的太太,我不要做假太太。”她能調用的錢,都用來在全國各地添置房產,而且,所有房產都升值了。
“跟風”是早期溫州太太購房團最明顯的特點,不少太太完全不懂房地產市場,就跟在親戚朋友的后面做投資,有人賺了,也有人虧。
有些溫州太太,自己對理財的要求也并不高。穿著時髦的趙菲菲53歲,她家里經營的也是鋼材生意,不過,兒子在上海,老公也在外地,她留在家里,做“溫州站的聯絡員”,名片上她的身份就是一家金屬材料公司溫州分公司的經理。
精力充沛的趙菲菲不單打理家里生意,她會到公園里去跳健美操,還開了一家美容院。開美容院初衷是因為自己用了那個品牌感覺不錯,接著就開始給朋友們做護理,只收成本價,自家美容院成了自己和20多個朋友的專門護膚機構,搞得給她做代理的美容顧問干著急,埋怨她老做“不賺錢”的生意。
去年她花了20萬元跟人合伙在上海郊區買公寓,錢就被套住了。又花了20萬元在湖南岳陽步行街買了一間寫字樓,租出去每月收700元,“無所謂的事,放在那里,等升?!?/p>
溫州“太太團”對理財、投資的熱衷上演著一幕幕女性創造財富的神話。
(張 楓摘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