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商務部把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作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指示精神,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重要舉措。一年來,科技興貿工作內涵不斷豐富,工作目標進一步明確,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建設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穩步推進科技興貿工程
建設國家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作為實施科技興貿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政策引導、上下聯動,培育一批立足創新、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市場開拓能力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集群,進而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加快實現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商務部與科技部聯合認定了首批18個國家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覆蓋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現代農業、精細化工、新能源、光機電一體化等8個產業門類,分布在全國17個省市。18個國家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共設有29個國家級工程中心和研發中心,擁有17000項專利,2005年銷售額達到12600億元人民幣,出口額為211.9億美元,研發投入大部分都已達到3~5%的水平。
2006年12月4日,商務部和科技部在北京聯合召開大會,為首批國家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授牌。商務部還與中國進出口銀行簽訂了《關于促進國家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發展的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出口創新基地建設和發展。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
2006年科技興貿各項扶持政策落實到位,力度不斷加大,有效地推動了各地方科技興貿工作的深入開展。綠色通關、便捷檢驗檢疫、出口退稅、優惠信貸利率、品牌建設等財政、金融、稅收、市場開拓和準八方面的政策有機結合,發揮了集成效應,促進了企業自主創新和國際化發展,提升了產業國際競爭力水平,優化了出口產品結構,擴大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科技興貿專項的實施,發揮了政策引導和重點支持作用,擇優扶強,講求效益,以創新為重點,在電子信息、軟件、生物、醫藥、精細化工、新材料等重點領域,支持了一批自主創新性強、技術含量高、國際競爭力強的企業針對國際市場需求的項目。一批行業龍頭和創新企業得到扶持,實施項目帶來的經濟社會效益明顯。經初步測算,可帶動社會資金對高新技術產品項目投入超過132億元。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
充分利用第八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第十三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以及在匈牙利舉行的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展覽會等,搭建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八屆高交會,從推動國家自主創新支撐體系建設出發,突出了國家發展戰略。圍繞“自主創新、循環經濟、知識產權保護”三大主題,首次大規模、系統性地展示了我國在自主創新、循環經濟等領域的最新成果。第八屆高交會參觀人數達61.2萬人次,協議成交金額共計136億美元。在經過八年的精心培育和發展后,高交會已經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對外展示的第一品牌,對促進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以及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