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業周報》 翻譯:孫 斌
論技術投資,惠普公司竟然比不了摩根大通銀行。這是怎么回事?一家銀行在技術上的花費比一家技術公司還多?的確,惠普公司用6套尖端設施替換全球85個數據中心的宏大計劃將耗資10億美元之巨;而摩根大通單用于檢修網絡的費用就是前者的兩倍,此外它還將再花10億美元用于在2008年前將目前全球90個數據中心減少到30個。
這家位于紐約的美國第三大銀行事實上已經成為華爾街歷史上技術投資最多的公司之一。從某種程度上說,首席執行官杰米·戴蒙也是為形勢所迫:摩根大通是由數年來的銀行兼并而形成的集團,10年前紐約最大的5家銀行都在其中。不同電腦語言并存的過時系統成為了制約摩根大通效率的巨大障礙,在占該銀行約50%利潤的個人業務(零售銀行業務、信用卡等)方面尤其如此。SNL金融機構的調查顯示,在前十大銀行中,摩根大通在過去12個月里的日常開支效率比率和股票收益都是最低的。
但在金融領域,技術投資可不僅僅是要維持公司主體的正常運轉。電腦專家和工程師將銀行和證券公司視為利潤源泉。和花旗集團首席執行官查爾斯·普林斯相比,戴蒙顯得尤為雄心勃勃,他要使信息技術成為公司增長戰略的根本,其花費超過任一銀行。他提拔了管理著2萬名員工和70億美元年預算的首席信息官奧斯汀·亞當斯,使他成為運營委員會的15名成員之一。該委員會的有效運營,使得公司在《商業周刊》評定的50家表現最佳的美國公司中排名第28。
2004年1月,第一銀行(Bank One)時任首席執行官戴蒙將該銀行賣給了摩根大通。當時他的首要目標是趕上21世紀的技術發展腳步。雖然戴蒙以堅決降低成本著稱,但在2004年卻將其11億美元的第一筆全行發展倡議資金中的6億多美元用于技術投資,而且之后每年都在增加這方面的投入。與此同時,戴蒙正努力使并購后的年存款額和節約的成本在2007年前達到30億美元。而在技術上的投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保證。
個人銀行業務的目標就是要從每個客戶身上獲得最多的利潤。在信息技術上的巨額投入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就像銀行密布的網絡可以為每個移居至新城市的客戶服務一樣簡捷。
個人消費者也能感受到技術使銀行業務變得更加簡便。摩根大通發行了Blink信用卡,消費者只需拿著卡在讀卡機前掃一下,不需要刷卡、簽字、輸入密碼或把卡交給售貨員。房屋貸款審批現在只需要2個小時,而在幾年前則要2天。美銀證券的分析師約翰·麥克唐納特別贊賞戴蒙在開發新產品上的技術投資,因為這樣能更快更精確地向目標消費者推銷新業務。
這家投資銀行目前用于技術開支的年預算是10億美元。過去兩年的技術投資主要集中在為機構投資者和對沖基金的客戶建立先進的交易平臺,這些客戶需要高級的交易和風險分析模型。公司雇傭了一批擁有博士學位的數量學家來創建能促進交易的演算模型。
當然,任何交易者都知道,如果下錯了賭注,再好的技術也白搭。事實上,摩根大通的利潤很不穩定。即便如此,波士頓金融服務研究機構Aite集團的分析師桑·李認為,就信息技術而言,“如果操作得當,它會給你帶來額外利潤。而戴蒙是為數不多的知道這一道理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