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雙邊貿易和投資平穩發展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互為最重要的貿易和投資伙伴之一。中美經貿關系是兩國關系的基礎和核心,中美建交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來,中美雙邊經貿關系迅速發展。雙邊貿易額不斷增加,經貿領域合作范圍亦不斷擴大,已從貿易擴展到經濟的各個領域。
根據中國海關快報統計,2006年全年,中美雙邊貿易額達2626.8億美元,同比增長24.2%。其中,中國對美出口2034.7億美元,同比增長24.9%:自美國進口592.1億美元,同比增長21.8%;貿易順差1442.6億美元,同比增長26.3%。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僅次于歐盟)、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六大進口來源地;從美國前三季度的統計數據看,中國是美國第三大貿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從全年看,中國有望超過墨西哥,成為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
中美雙邊投資呈現持續平穩發展中略有下降、投資領域不斷擴大的特點。2006年1~10月,美對華投資項目2549個,同比下降15.54%;合同美資92.43億美元,同比減少11.02%;實際投入21.13億美元,同比減少13.21%。截至2006年10月底,美對華投資項目累計達51555個,合同美資金額1213.64億美元,美方實際投入532.03億美元。截至目前,美仍是我國外資最大的來源地之一。中國對美直接投資快速發展,截至2006年6月底,中國在美直接投資達8.23億美元,且投資范圍有日益廣泛和擴大的趨勢,涉及工業、科技、服裝、農業、餐飲、食品加工、旅游、金融、保險、運輸和承包等各領域。
中美經貿關系總體趨好,但貿易摩擦不斷
高層互訪和政治對話,改善了雙邊經貿合作的大環境。1983年建立的中美商貿聯委會機制為雙邊經貿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2006年4月18日至21日,胡錦濤主席訪美,兩國就共同推進互利雙贏的中美經貿關系達成共識。這奠定了兩國經貿關系發展的基調,對中美經貿關系打下了堅實基礎,也帶來了發展的新機遇。2006年9月,中美兩國元首共同倡導,建立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就全局性、戰略性、長期性的經濟問題進行對話,并于12月在京舉行了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人民幣匯率、市場開放、貿易均衡、能源問題和知識產權成為會議討論的熱點。中美一致認為首次對話坦率而富有成果,雙方增進了相互了解,也促進了相互信任。美國出現的新動向值得關注:2005年9月,美國副國務卿、原美國貿易代表佐立克首先提出中國是“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的說法。2006年美國出臺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和《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都使用了“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這個表述。這表明,美國已經認識到,中美經濟利益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美國不再視中國為一般的發展中國家,而是承認中國已發展成為一個世界貿易大國,要求中國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
在中美經貿活動深入擴展、經貿關系總體增強的環境下,雙邊貿易摩擦也時有出現,給經貿關系的發展帶來了障礙和困擾。2006年,雖然美國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的數量不多,但在反傾銷規則上更加嚴格。2006年10月19日,美國商務部對反傾銷調查中市場經濟采購原則和工資計算方法兩項規則做出調整,這些修改使得中國出口產品在美國被認定為傾銷的機率大大增加。2006年1 1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來自中國等地的銅版紙同時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這是美國自1991年以來對中國發起的首例反補貼訴訟。這表明,美國長期以來對中國不使用反補貼法的政策可能發生重大變化,中國產品可能面臨反傾銷和反補貼的雙重歧視。
進入2007年,中美兩國貿易摩擦可能增多。中國鋼鐵生產能力的急劇擴張和出口的擴大,可能對美國造成沖擊。數據顯示,2006年1~11月,中國鋼鐵出口達3746萬噸,同比增長100%。2006年美國鋼廠和鋼鐵協會就兩次要求美國貿易官員,針對中國繼續給鋼鐵生產商發放補貼的行為采取行動。另外,紡織品、鞋、機電產品的貿易摩擦案件也可能增多。隨著中美紡織品協議將于2008年底到期,中國紡織品將可能面臨反傾銷、特保等一系列貿易救濟措施。因此,各方應未雨綢繆,盡早規劃應對策略。
中美經貿領域焦點問題解析
中美貿易不平衡、人民幣升值、知識產權保護,是長期牽絆中美兩國經貿關系正常發展的“三大問題”。
貿易不平衡問題是中美關系中的主要矛盾,已經成為中美貿易摩擦和美對中國施壓的主要誘因。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由來已久,據我方統計,美對華逆差始于1993年,從62.8億美元擴大到2006年的1442.6億美元。而據美方統計,美對華逆差始于1983年,從3億美元擴大到2005年超過2000億美元大關。實際上,由于統計方法的不同,美方夸大了對華逆差的實際規模。美國在統計中,出口使用離岸價,而進口使用到岸價,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逆差額;美國把中國香港轉口貿易額籠統地計算在中美貿易之中,實際上經香港轉口至美國的產品有很多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此外,在談到貿易逆差時,美方閉而不提服務貿易,實際上,美對中國服務貿易過去10多年以來一直保持順差。
造成中美貿易逆差的深層次原因還有:首先,美國多年的低儲蓄、高消費造就了旺盛的國內需求超出其國內供給,只能依靠進口來滿足。中國消費不足也是一方面的原因,2006年前三季度,中國最終消費率為51.1%,仍然偏低。第二,部分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產業轉移使美國逆差向中國轉移。由于日本、亞洲四小龍等將國內的制造尤其是裝配業務轉移到中國,中國充當了加工、組裝以及“中國制造”貼牌生產的角色。美國對整個亞洲的逆差水平無大變化,但對中國逆差比重上升,對亞洲其他地區的逆差比重下降,同時中國對東亞逆差上升。第三,美借助對華投資擴大“隱性”出口。由于發達國家向中國的產業轉移和跨國公司的全球化運作,全球500強企業大都已經在華投資設廠、建立研發中心。過去美國直接向中國出口的產品,現在利用在華投資生產并出口。這樣不僅縮小了美國出口數字,跨國公司從中賺取了可觀的利潤,也有利于美國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第四,美對華出口管制。美國針對高科技產品對華一直實施嚴格的出口限制,歸根結底是出于政治考慮,害怕中國科技進步、軍事強大而與之對抗。2006年7月6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對華出口管制新規定,在稍微放寬了對美國安全影響不大的高科技產品的同時,又將40多項新技術納入出口管制清單中。該規定擴大了對華出口管制范圍,加大了對華出口管制力度,使美對華出口審批程序更加復雜化。
從統計意義上看,中美確實存在巨大的貿易不平衡。但這并不能作為衡量中美經濟競爭力的尺度,而由此判定中方在雙邊貿易中獲利而美方受損是不合理的。加工貿易占據中國出口的半壁江山,但中國僅從加工貿易中賺取很少的加工費。中國物美價廉的產品不僅惠及美國大眾,節省了美國民眾的開支,而且有助于降低通脹,穩定美國經濟發展環境,美國企業更是從中獲得巨額隱性收益。
中美兩國在經濟資源條件、經濟結構以及消費水平等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這為貿易的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美國支持經濟的主要力量是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而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是中國的強項,這是國際分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因此,貿易不平衡具有雙邊貿易關系發展的客觀必然性,這一問題在較短時間內是難以解決的。雖然中美是當今世界上面臨經濟失衡較大的兩個國家,但這兩國互補性大于競爭性,其相對失衡有助于全球經濟增長,也是全球經濟走向更好的相對均衡的必要條件。
自從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盡管人民幣匯率屢創新高,目前已經累計升值超過6%,但美國要求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的呼聲不斷。2006年伊始,美國《2006年總統經濟報告》指出,中國“嚴格控制的固定匯率”和“為限制貨幣升值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一定程度導致巨額美中貿易逆差,并敦促中國進一步放開匯率。在中國外貿高速發展,對美貿易順差不斷擴大的形勢下,美國國內利益集團將產業轉移帶來的大量失業現象歸咎于中國的貨幣政策,無疑是不公平的。人民幣匯率并非造成中美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只是美中貿易不均衡的一個原因而已。事實已經表明,美元的貶值并未改變美國貿易逆差的逐年擴大。單靠人民幣升值解決貿易逆差問題并不可行,美國需要更多關注于解決自身經濟結構性問題以減少貿易逆差。如果美國的部分政治家僅僅片面考慮自身利益,盲目施加壓力并將人民幣升值問題政治化,不利于問題的解決,甚至可能激化雙方的矛盾。事實上,美國內部對人民幣升值也有不同意見。美國國內部分重量級經濟學家反對強迫人民幣升值,如格林斯潘認為,在對待中國問題上應采取“合作”而非“壓制”的態度。美國財長保爾森一直寄望能通過促進中國穩健的經濟改革、而非激進的手段壓迫人民幣升值,但同時也暗示人民幣升值速度太慢。中國的態度是明確的:權威人士指出,人民幣匯率是一個主權話題,中國將站在國際收支平衡的角度自主決定。
對于美國來說,當前保護知識產權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技術創新,而已經成為國際貿易中的競爭手段。美國一貫認為,中國的盜版和侵犯知識產權行為是造成中美貿易不平衡的部分原因,并就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頻頻向中國施壓。2006年2月14日,美國貿易代表波特曼在華盛頓發布了“美中貿易關系報告”,警告中國如果不在諸如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做出實際行動,將考慮向WTO對中國提起申訴,中美貿易關系又一次驟然緊張。“特別301報告”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的關于世界各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的年度報告。4月28日,美國發布“特別301報告”,將中國列入了“重點觀察國”和“306條款監管國家”名單。6月初,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舉行有關中國保護知識產權和打擊假貨的聽證會。美國有關知識產權和貿易的官員在本次聽證會上表示,將加快就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向WTO起訴中國的步伐。中美政府高層對話、談判幾乎每次必提知識產權,在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談判的焦點集中在知識產權的執法環節。此外,由美國專門針對知識產權而設立的“337條款”引發的知識產權摩擦,近年來也有增長趨勢,涉案金額逐步擴大。2006年,美國前所未有地對中國產品發起了13次337調查,是2005年7次調查的近兩倍,對中國企業的沖擊很大。對于技術、知識型產品,337調查甚至比反傾銷的殺傷力更大、打擊面更廣。
促進中美經貿關系發展的政策建議
增強互利雙贏觀念,促進中美共同發展。美國要用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而不是貿易保護主義思維,看待中美貿易方面存在的問題。美國應該認識到,貿易問題政治化,強化貿易局勢的緊張氣氛,不僅無益于解決問題,還會減少中美企業的貿易及合作機會。對于貿易沖突和摩擦,我方要以平常心對待,客觀冷靜地分析,積極有效地應對。雙方進行坦誠的、及時的、全方位的交流十分必要。如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就是致力于多領域、高起點地一攬子探討中美關系、促進全面溝通的機制。同時,在制定經貿政策時,既要考慮自己的利益,又要考慮對方利益。中國的經濟發展在給兩國帶來好處的同時,出口的迅猛增長的確給美國市場和就業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因此,在制定政策時,我們既應當考慮國內利益,也要減少對美國的不利影響。中國對人民幣匯率管理機制進行改革,加大打擊盜版和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執法力度,派出赴美經貿促進團增加從美國進口,都反映了這一思想。對于美國來說也應如此。再有,中美應加強在保護知識產權和能源技術等方面的合作。
對內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對外積極爭取自身權利。一方面,對內要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使出口貿易增長由主要依靠價格競爭、數量擴張及片面追求速度轉向提高質量、效益和優化結構的方向上來。苦練內功,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促進高附加值商品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商品的出口,提高出口競爭力,減少貿易摩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對外應當積極維護并爭取自身權利,努力消除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的歧視性做法。2006年6月,美國勞聯一產聯組織再次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出針對中國勞工狀況和勞工標準問題的301調查申請。商務部等部門及時協調立場,據理力爭,堅決交涉,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決定駁回此次301調查申請,并肯定了中方在勞工方面的發展和進步。同時,中國高層利用出訪、接待來訪的場合和機會,敦促美國盡早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并放松對華出口管制。雖然這一目標在短期內看來難以根本實現,但中國表明態度并加以強調,將為中國爭取主動權,促進問題的解決。
警惕2007年美國經貿領域可能發生的微妙變化。2006年以來,受美國房地產市場降溫的影響,美國經濟增速趨緩,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率一路下滑,按年率算分別為5.6%、2.6%和2%。預計2007年美國經濟仍將延續低速增長態勢,短期內不會出現較大反彈。這將對中美貿易產生不利影響,勢必會導致美國對我國的外需增長減弱,低端電子制品、家具、紡織品和工藝品出口可能將受到拖累。對中國來說,既要力爭出口市場的多元化,降低市場過于集中的風險,同時也要啟動內需以應對美國經濟放緩。近年來,美國保護主義勢力有抬頭之勢。特別是美國06年中期選舉后,民主黨掌控了參眾兩院,可以預料,一貫反對自由貿易的民主黨肯定會向布什政府的對華貿易政策施加壓力。中國可能將面臨美國更加嚴峻的出口環境和更嚴厲的貿易制裁,對此,中國應該引起重視,盡早研究重點領域和重點產品的應對措施。
(作者單位:商務部貿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