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執著而美麗
坐在我對面的女孩披散著長長的頭發,嘴角帶著濃濃的笑意,面龐上是一覽無余的干凈,青春逼人,卻又蕩漾著一種與年齡不相符的淡定,仿佛一下子把我熟悉的那個體操房里的張楠推遠了。
“我還是第一次留這么長的頭發。”張楠捋著自己的發梢說。長發給她增添了幾分成熟的嫵媚,也讓人感嘆時光荏苒,恍惚中,仿佛曾有過對一個短發女孩的記憶。如果不是選擇了堅持,也許在頭發長長之前她就已經走出了我們的視線。
人們能記住的體操女孩有多少呢?人性總是健忘的,面對有如驚鴻一瞥的體操生涯,選擇的總是那些最璀璨的光芒。但是那個上午,張楠以一種非常隆重的方式讓中國體操銘記,她的照片被掛在了那面著名的冠軍墻上。照片上的她燦爛地笑著,發自內心的釋然。程菲打趣說:“楠姐,看每個人笑的模樣,就知道這個冠軍有多么不容易了。”然后指著照片說,楠姐笑得最開心了。
張楠立刻領會了這話的意思,說:“這個冠軍對我來說真的是很重很重,拿到它我用了整整五年。有的時候我都覺得自己有點嫉妒這些小孩了,他們剛出來,就有這么好的機遇。我卻一直不順。”
八個新登榜的冠軍,有七張面孔幾乎剛剛為人們所熟悉:只有張楠,已經在一線奮斗了整整五年。
五年,和她同齡的女孩均已退役;五年,她迎來了多少稚嫩的面孔,無數次徘徊在放棄的邊緣。但是五年的磨礪催生了一個人的成熟,也終于讓她迎來了生命中最驕傲的一刻。她自己也沒有想到,在她自認為最巔峰的時候無數次地和機遇失之交臂;在傷病纏身幾近放棄之際卻峰回路轉。
這是體操的捉弄,還是張楠的運數?
2006年,對中國體操來說是不同凡響的一年,也是張楠的轉折之年。丹麥世錦賽,中國女隊歷史性地奪得團體金牌,將張楠的體操生涯推上了頂點。比賽中,張楠幾次出場都有非常出色的發揮;最后一項自由操,最后一個出場的她更是頂住了巨大的壓力,贏得了高分,最終確保團體金牌沒有旁落。
在確信贏得最后的勝利后,張楠抱著自己的教練大哭起來。她一直是個愛哭的女孩,但是在以往,似乎更多地為傷病、為情緒而哭,這次,她終于痛痛快快地流下了喜悅和幸福的淚水。
因蛻變而堅強
很不愿意看體操女孩的手,小小一個手掌,滿滿地堆著厚厚的老繭,這與她們輕盈的青春有著太大的反差。張楠伸出手給我看——同其他女孩相比,并無二致,但是對張楠來說絕不一樣,它以一種近乎殘酷的方式給她留下了刻骨的記憶,直到今天,她依然清楚地記得那一天那一刻——當她在高低杠上換杠的時候,手掌發出一聲脆響,“不用去醫院,我知道肯定斷了。”
哭泣持續了整整兩天,被摧毀的顯然不是手,而是一個體操女孩躊躇滿志的信心,受傷前,無論是訓練還是比賽,她正處在一個絕佳的狀態。
整整兩個月,不能進行系統訓練。因為敷藥,掌心漚爛了,皮脫了一層又一層。終于有一天,她看著自己又白又嫩如同新長出來的一只手,心想,這是我的嗎?重新上杠,原以為肯定會被磨破,幸運的是,沒有。
“蛻過一次,變得更結實了。”張楠淡淡地說。
但是考驗沒有因此而停止。2005年,經過冬訓和一連串的比賽,好不容易調整過來,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煎熬。這年6月,全國錦標賽之后,她的胯部開始隱隱作痛:漸漸地,訓練和比賽受到影響:疼得厲害時,無法入睡,一個人躲在被窩里,眼淚無休無止。
教練們也有點束手無策。沒完沒了的傷病,越來越重的身體,幾乎沒有人再看好她,退役似乎已經成為擺在她面前的唯一選擇。
不甘心。練了這么多年,她好像從來沒有過酣暢淋漓的那一刻,她渴望在離開之前,迎接一次更加璀璨的怒放。
還有一個人沒有放棄,用一種幾乎不容置疑的語氣告訴別人:張楠還行。這個人便是教練劉群琳。不過,張楠也真是給她出了一道難題,從來就沒有痛痛快快地練過,一練就痛,一痛就哭。氣急了,劉群琳干脆說:“別練了!這么痛苦,有什么意思!”
有一年春節,女隊隊員在劉導家吃年夜飯。告別的時候,在暗淡的燈光下,張楠驀然發現原來自己的教練是那樣的憔悴。平日里的堅強,生動那一刻仿佛坍塌了,剩下的只是脆弱和疲憊。張楠的心深深地痛了。
那時,劉群琳的胯部已經出問題了,2006年1月,她做了手術。3個月后,當茫然的張楠看到劉群琳拄著雙拐出現在體操館,她的眼淚不受控制地流了下來。
劉群琳開始指導張楠訓練。她不時沖著張楠大喊:“為什么沒有長進?”情急之下,干脆扔掉雙拐,上陣指導并保護她的隊員。張楠,或許可以在傷病面前敗下陣來,卻無法坦然面對教練的付出。“我要是不堅持,就太沒良心了!”不止一次,聽到她這樣說。
其實,劉群琳未見得能夠預見張楠的運動生涯,同病相憐的痛苦,對方不肯放棄的決絕,讓她從心底對這個女孩多了一份憐惜。當張楠用自己的努力為自己贏得了丹麥世錦賽的參賽資格并在比賽中有出色發揮時,她帶給教練的不僅是驚喜,更有欣慰。
因責任而成熟
“個人冠軍,對我來說不是不重要但我更重要的任務是帶領這些小隊員贏得團體金牌。”
“給這些小隊員作好榜樣。”
每次聽張楠這樣說,都有一種忍俊不住的感覺,她自己實在還是個孩子,回到家,也會膩在爸爸媽媽身邊不愿離去,卻已經把大姐和隊長的角色看作自己最重要的擔當。
“其實一開始,也不是特別在意。”投入之后,張楠漸漸意識到這個角色的重要,隊員們來自天南地北,每一個人的性格、想法都各不相同,如何讓她們以更好的情緒和狀態投入訓練和比賽,是教練們經常要考慮的問題。作為同齡人,這個隊長常常以“過來人”的經歷開導小隊員,有時候往往會起到教練所起不到的作用。
丹麥世錦賽,女孩們承受了巨大的心理折磨。法國的備戰階段,一天,訓練結束,隊伍在體操館外等車,大家發現,張楠和程菲落在了后面。
原來,壓力之下的程菲喪失了自信,她覺得自己幾乎要堅持不下去了。將這一切看在眼里的張楠主動找到程菲,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開導她。那一天,就在異國的街頭,一對中國姐妹開始了傾心長談。交流整整持續了40分鐘,教練們沒有打擾她們,而是將這空間留給了女孩自己:她們長大了。
而面對比賽,張楠更是表現出一個成熟隊員應有的素質。賽前,初出茅廬的何寧因為承擔了太重的責任而幾近崩潰,張楠便默默做好了“打頭炮”的準備,她告訴教練,不管是第幾個出場,她都沒有問題。
多哈亞運會,是女隊繼丹麥世錦賽一個月后參加的又一場大戰,張楠再次把穩定軍心,爭奪團體金牌作為自己出征亞運會的首要任務。她說,沒有經歷過那種氣氛的人永遠不會知道,一個運動員只有站在國際比賽的賽場,才能了解團體比賽的意義是多么重大,團體冠軍的喜悅是任何個人項目的金牌都無法相比的。
“以前,如果在團體比賽中失利,我會難過,但只是一種小孩子丟了東西的難過:現在,我會覺得自己責任重大。”
在考慮自己的比賽的同時,身為隊長,張楠還要顧全其他隊員的情緒。當何寧面對全能比賽感到緊張時,她不斷地給她打氣、加油,告訴對方:你沒有任何壓力,你要做的只是發揮自己的水平!
提起何寧,張楠抑制不住欣賞之情。她說,何寧有股子狠勁,在比賽中能把一切置之度外,把最好的水平爆發出來,看她比賽真是特別解氣l聯想到自己,她不無遺憾地說:“我要是能有她那股子勁,我就什么都不缺了!”的確,張楠的細密,周到既成就了她的穩健、全面,有時,也讓她缺少爆發,用她自己的話說,一段時間的集中之后,往往就散了。丹麥阿胡斯的平衡木決賽至今還是一個隱痛,之前,因為程菲奪冠,張楠說自己有點忘乎所以,加上運氣不好,買水的時候被絆倒,崴傷了腳。因為這樣的意外而影響發揮,她覺得自己真是不應該。去年年底的巴西總決賽,還是沒能在個人項目上有所突破,可能是連拿兩個大賽的團體冠軍,。有點懈怠了。
因夢想而堅持
很多人都說,張楠變了。仿佛一夜之間,這個20歲的女孩帶給旁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笑容大方地寫在她的臉上。
迎來這樣的綻放,一路走來,顯然并不輕松。
2004年,傷病之外,張楠又面臨著一個新的尷尬,她開始發育了。停訓養傷本來就會發胖,發育后體重的自然增長又讓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嚴重。那是一段充滿了掙扎的日子,恢復訓練的每一天似乎都充滿了煉獄之苦。身體的承受之外,是更大的心理折磨。
“那個階段,話都不想講,看到每個人都煩,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成長路上的迷失讓張楠陷入了混亂,終于有一天,張楠和教練爆發了激烈的爭吵。
“不練了!”18歲,女孩張楠的青春進入叛逆。傷病、競技體育的殘酷又讓這個問題變得更加突出。提起那段日子,張楠笑說她寫檢查的水平很高,滿滿幾大頁,聲情并茂。
但是檢查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張楠的狀況其實也促使教練思考如何訓練年齡偏大、傷病纏身的運動員?退役是否是張楠唯一的出路?陸善真和劉群琳開始給張楠制訂更為靈活的訓練計劃,力求使她在相對較短的訓練時間內獲得更好的訓練效果。
張楠擁有了更大的訓練空間,較多的自由把握在自己手里。在相對寬松的環境和教練信任的目光中,她終于一點點地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贏得了自己體操生涯的新的跨越。
張楠不僅堅持下來了,而且狀態得到了新的提升。現在,在中國女子體操隊員中,除了劉璇,只有張楠,她們在體操的國度,堅持到了20歲以后。
“我不想你們像星星那樣閃得那么快,亮一下就完了。我希望中國體操多一些常青樹。”說這話的人是體操中心主任高健。張楠把這話默默地記在心里,她由衷地希望自己能堅持得更久一些。
因為圓夢,張楠繼續著自己的體操之旅。現在,一個更大的夢想擺在她的面前:2008,北京。雅典奧運,傷愈之后,她以一種不可思議的勇氣和執著為自己爭取到前往雅典的機會,“女隊員的運動生涯太短暫了,能夠參加一次奧運會,是多么不易,我不想放棄。”
那個時候,張楠以為這是自己唯一也是最后的機會,因為,極少有女子體操運動員可以兩度走入奧運賽場。奇跡是不可奢求的,然而,卻不是不可創造的。
“能不能參賽,屆時要看我的狀態。不過,我一定會努力。”這個20歲的女孩以一種淡然而堅決的語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