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父親的高超廚藝熏陶,陳一冰說他對吃很有研究,也對做飯很有興趣。但在體操隊,每天都是單調的吃食堂生活,他空有一腔“熱情”無處施展。
2006年世錦賽出征前機會來了,體操男隊去天津調整放松,陳一冰撿到一次意外的實踐機會。當時,隊員們憋足勁去釣魚,結果憋氣之下的這幫人先拿魚“出氣”。他們一鼓作氣釣上了好多條,回去的路上,黃玉斌教練宣布晚飯一人做一條魚。
做魚沒讓陳一冰犯難,不過殺魚的過程卻讓他覺得挺殘忍的,甚至有些下不了手。那天他做的是清蒸鯽魚,大概盤算了一下步驟,也就是陳爸爸平時做魚的過程,“來點兒姜片,灑點鹽,再澆點生抽,就這么簡單,實在沒啥可說的。”自信滿滿的陳一冰說,他也沒有想到第一次上手就贏得了大家的好評,“說不定我在這方面還真有點天分呢。”
會吃就應該會做,他覺得自己可能會繼承爸爸的衣缽,將來做飯肯定是把好手。在夢想照進現實之前,現在他能做的只能是在大腦里像放電影一樣地過過各種美食,因為要控制體重,他目前連解饞的問題都解決不了。
一些發達國家甚至以立法的形式規定六歲以上的孩子必須參加一定數量的家務勞動。對于體操隊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生活并不像外界報道的那樣刻板,除了訓練和比賽之外,他們的日常勞動也是必不可少的。黃玉斌指導經常督促他們首先要愛干凈、講衛生,對于正在學習和模仿階段的孩子來說,這堂教育課需要經常開展下去。
收拾房間,掃地、擦桌子,拖地,有時還要洗洗自己的衣服,陳一冰說這些方面他做得還不多。碰上出國比賽比較麻煩,由于酒店洗衣費用昂貴,所以每次出去他們總是帶很多衣服,比賽結束再把臟衣服全背回來。
跟一般人比起來,現役運動員的勞動實踐相對少一些。不過,在陳一冰的心底里,他覺得無論男女都應該在勞動上有所特長,這是個普通而又實際的想法。他說他將來肯定會做得不錯的。